APP下载

诗歌鉴赏解题能力培养策略浅谈

2019-10-21黄冲

考试与评价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诗歌策略

黄冲

【摘  要】 诗歌鉴赏类试题在高考中一直是个固定题型,而且随着综合素养教育理念的深化,这类题型的解答更趋于开放性,仅靠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成型的解析答案已经不能答好当前的高考试题了——针对这种题型的变化,教师应对原先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在教学生解题技巧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 高中  诗歌  鉴赏题  策略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的行文和情感与我们日常应用性的语言有较大区别。它源于生活又跳出生活,具有情感饱满、节律优美、思维跳跃、意境深远等特征。对鉴赏诗歌与鉴赏散文、小说有不同的切入点和技巧,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项的训练指导,更需要培养学生较好的文学鉴赏素养。

一、带领学生多诵多读

有的教师认为,进入高中了,学生哪里有时间去诵读诗歌,不如让他们实实在在练习一些解题的技巧,通过大量的“实战”来提升能力——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诟病的“应试教育”理念。我们开头已经探讨过了,现在的高考试题,已经向素质方向偏转,这种灌输来的“能力”对学生应对考试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依然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上。

对诗歌来说,它本来就是一种要放声歌唱的文学形式,其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配乐唱出来——那么,要想从内心体悟到诗歌的精神情感和语言魅力,就必须以这种放声歌之、咏之的形式来实现。

发声诵读的教学理论依据在于,将学生的默读、视读,变为视、听、说、心同步参与的多重感观刺激,从而使其对诗歌的感触变得多元而且感性。发声诵读还能引发学生对意象的想象、联想、体验及感受,使之进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当中,如鱼之入海任凭思想自由驰骋,与诗歌产生共情或通感。对学生领悟诗歌内涵具有极佳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当学生面对鉴赏诗歌的精神情感、思想内涵这一类试题的时候,这种体验感就特别有用。

此外还要注意,不仅是要让学生诵读,而且教师要指导他们读出水平来,不能像和尚念经一样,那就没有作用了。比如,在让学生读《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顿号短顿,逗号加重顿,破折号延声)这样把诗歌的语气节奏逐句教给学生,让他们这样读出诗歌的味道来。

二、细读小注鉴赏诗意

鉴赏一个诗歌可以从原文中读出一个大略,但要真正读懂诗歌创作者的本意,还需要对诗歌创作背后的东西进行了解。只有读者进入了作者特定的情感世界、置身于特定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当中,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诗歌的时候,多去了解作品和作者的背景。

比如,带领学生鉴赏戴望舒的《雨巷》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诗人生活的年代、政治环境和他的人生经历,单纯地贸然去读。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把这首诗读成单纯的爱情诗——而其实,作者是以“丁香姑娘”自拟,暗喻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自己唯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有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自怜和幽怨——只有了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你才能读懂作品中“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这一句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联想,而是来自内心的释放。

我们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背景把握。这是鉴赏诗歌的基本保障。但是,在高考解题的时候,学生不可能去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诗歌背景,怎么办呢?其实,出题者也考虑了这个问题。所以,有的鉴赏题会根据需要给出一些简单注释——教师要提示学生,在答诗歌鉴赏题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这些简单的注释。这些东西不可能平白无故就出现在那里。虽然这些小注只有短短几字,却是解题所必须的资料。也可以说,是出题人给出了鉴赏的暗示——实际上是给出了鉴赏的关键线索和答题角度。

在鉴赏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建立这种找背景、看小注的习惯和意识,通过小注来解读作品,甚至去捕捉出题者的本意。

三、教会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认真分析标题——标题通常就是诗歌的文眼,它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缘由、目的或情感等主要信息,是鉴赏的核心点。例如(2018北京卷)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标题中首先是一個“送”字就点明了诗歌的主要情境和情感脉络,不看正文,也应该知道这是一首写别情的词。再看后面的“提刑”(试卷中小注标明是一个官职),从这个官职上,我们没有看到“左迁”“贬”这些词汇,说明这首词的格调可能并不是同情或怜惜。最后,看“蜀”字——高中生已经知道,在宋朝的时候蜀地依然是比较偏远的艰苦地区,到那里做官一定是比较辛苦的一件事。综合前面两个词汇分析,这首词的格调应该是以劝勉、惜别、祝愿为情感线。可以看出,把诗歌的标题读透了,鉴赏解题的思路基本也就可以确定了,颇有种“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境界。

第二个技巧是把握作者,梳理诗歌风格。作者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学风格和诗歌创作倾向,这是由他们的经历和个人性格所决定的,比如李白是浪漫加豪放,陆游是伤感加笃情,王维是以画入诗,徐志摩是温婉低回……比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形成一个特定的边塞风格的诗人群体。高考试卷中的鉴赏诗歌很大概率上,学生是没有见过的。但作者识别率就比较高——比如,18年高考全国卷中,甲卷中有李贺的《野歌》,乙卷中有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作品我们可能不知道,但诗人应该是很熟悉的。如果对诗歌的特征把握不清,就可以从作者的诗歌创作风格上去入手,一般也不会出太大问题。所以,在教学生鉴赏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带领学生把诗歌作者研究得深一些、透一些,为鉴赏解题打下基础。

笔者认为,在当下高考试卷的变化趋势上看,教师在注意传授学生诗歌鉴赏“标准答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诗歌鉴赏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在鉴赏素养这个条件下,再传授学生一些解题的技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目标,又能让学生考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徐国民.找准古典诗词鉴赏的突破口[J].文教资料,2005(5):180-181.

[2] 胡爱玲.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我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4):103.

猜你喜欢

高中诗歌策略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Passage Four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