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芷江“孽龙”舞艺术文化研究

2019-10-21齐梦佳王帅杰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侗族传承发展

齐梦佳 王帅杰

关键词:芷江孽龙舞;侗族;传承;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孽龙舞

1.2研究方法:

1、以实地调查为主要调查方法,对负责芷江孽龙活动开展和组织人员进行面谈,了解他们对孽龙舞的保护与发展的看法,并与“孽龙”舞的传承者进行一对一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辅以历史和文献资料。

2、艺术符号学方法,艺术品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符号体系,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课题拟以“孽龙”舞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前人所创造的艺术符号,阐发其意义的创造、意义的结构、意义的传达和意义的功能。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是一个思想认知、了解和总结的一个过程,运用经验总结法可以科学性的预测未来图形图案发展的大概方向。

4、文献法,运用图书馆和考察当地的图书文献进行辅助研究。

5、定性分析法,對“孽龙”舞进行“质”的分析,运用归纳、演绎、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方法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二、研究结果

2.1芷江侗族的历史源流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孽龙舞就诞生在这个歌舞之乡,生长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它是芷江侗乡独放的一支艺术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颗闪耀的珍珠。从芷江河畔,孽龙舞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独特的舞龙技艺也表现出侗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这与侗族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条件是不可分割的。据说“孽龙”始于隋末和初唐。春节期间,侗族有舞龙来祈福赈灾、祈福、祈福风雨、富饶河谷的习惯。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孽龙舞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孽龙舞,是由侗族人民用他们聪慧的头脑,结合地理环境所创造产生的,新颖别致、独出新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孽龙舞,又称独龙舞、劣龙舞。追根溯源,孽龙舞最早产生于春秋中期,当时是一一种很原始粗糙、动作简单的舞蹈,村民们举着孽龙,四处走一走,游一游,举在孽龙在空中晃荡舞一舞,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表演动作,随意性很大。孽龙舞在隋朝年间有所发展,于唐初年间开始盛行,至明清以来到近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田姓族人的不断加工提炼改造与创新,孽龙舞的表演动作才由简单到复杂化,由随意无章到规范有了程序,有了一个一个的舞段,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孽龙舞,有了一定的表演程式,既保持了原始的风貌特征,又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独特的地方的侗民族舞蹈特点。

孽龙舞开始出现时是因为消除灾害的需要,作为一种纯粹的劝善性表演游行,具有明显的劝导劣龙向善的教育功能,目的性很鲜明。后来,在长期的表演中,便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逐步把这种表演当成一种祭祀活动,他们把劝善活动宽泛化,把孽龙神化了,当成了富家团乡民们的保护神,遇到天干虫灾,人们舞孽龙求雨消灾,请孽龙神赐雨灭虫,逢年过节请孽龙神赐福赐财保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民们又把孽龙舞更加大众化,当成了一种精神娱乐活动,变成了一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生活。因而使表演更为复杂有趣,在更大范围内适应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慢慢地使表演经过与表演的细微动作直至音乐等都进行了一系列发展变革,并进行了程式化的规范,变成了一整套有头有尾,有曲折起伏变化的龙舞。

2.2孽龙舞的魅力

孽龙舞起源于湖南湘西边缘的芷江侗族自治县,民间艺人在孽龙舞的制作初期只是为了消除灾害的作用,作为一种纯粹的劝善性表演游行,具有明显的劝导孽龙向善的教育功能,目的性很鲜明。但在后来长期的表演中,人们逐渐把它当作一种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乡民们又把孽龙舞更加大众化,当成了一种精神娱乐活动,它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生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那么孽龙舞艺术的魅力到底表现在什么方面呢?从孽龙舞的制作来说,首先用竹竿在六英尺的竹竿上编织蛇的水龙头,然后贴上皮纸,在皮纸上精心地画好龙头、龙眼、龙须及至龙身,并在龙身上勾画出波光闪闪的龙鳞。最后在头内点一支蜡烛。“宝”由竹竿制成,编织成直径为五英尺的球。外用绿、红色的绸子蒙上。在球的中间,使用粗线穿过空框架,以便宝可以轻松地滚动。龙的全身是黄色的,扎龙艺人用笔在黄纸上简单勾勒几笔,便将孽龙的气势和凶狠之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可以感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深切的渴望。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所采用的材料也有所创新,龙的制作也变得非常讲究,不再使用纸张,而是使用丝绸布料。再加上扎布人的精心描绘,再现了民间工艺的一流水平,将民间工艺美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3孽龙舞的艺术价值

孽龙舞艺术从富家团村这个小村落流传千年,经过千年而流传至今,不仅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民族生活氛围,更重要的是孽龙舞艺术在民间手艺人的手中不断创新,去粗取精,精益求精不断艺术化的提炼加工,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高度集聚了侗族民众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凝聚着侗族文化的艺术精萃,张扬了侗族的文化个眭,是展示侗族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它是一部厚重的侗族历史书,是古代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稀有的明珠。孽龙舞最早产生于春秋中期,由于富家团侗乡的农民自古以来都靠农耕水稻及山地开发等为主,民间艺人们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因此在当时的孽龙舞是一种很原始粗糙、动作简单的舞蹈,没有什么复杂的表演动作,随意性很大。在隋朝年间有所发展,唐初年间开始盛行,至明清以来到现代,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田氏族人不断加工提炼改造创新等,在表演动作、表演过程以及表演音乐上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变成了一套有头有尾,有起伏变化的与众不同的龙舞。孽龙舞是地地道道的侗族“土特产”,是富家团村农耕文化的产物,与自然风情、地理环境、农民的生活情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综合性的侗族舞蹈艺术。它融合了田姓侗民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民族感情、文化素养等,我们通过孽龙舞可以感受到田姓侗民们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生活,它直接反映出田姓侗民的聪明与勤劳。舞龙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现代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重要的地位。而孽龙舞,更是舞龙文化当中的一枚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舞法技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色彩,传承着侗民族文化传统,在研究侗族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4孽龙舞的保护

孽龙舞隋朝年间便以得到发展,但一直以来只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和业余休闲活动,没有形成—个专业的制作体系,在传承上也是通过民间艺人家传带徒弟,身传口授的方式,因此,对龙舞的民间艺术家的保护迫在眉睫。首先,民间艺术与其他行业来说,回报率较低,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长,大批年轻人离开村庄,外出打工,传统的文化继承传播显得后继乏人。其次,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孽龙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得到很好的传播,使我们要加大对孽龙舞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学习它,更多的参与到孽龙舞这项活动中,让当地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孽龙舞的学习中来,这样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加大对经费的投入,通过实地访问,我们了解到,孽龙舞外出比赛演出,大多是自费形式。因此,应加大对传承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保障其生活水平,加大对孽龙舞的经费投入,使这一文化能更好的得到发展。政府应积极培养组织管理人才,使其规范化、科学化。积极保护孽龙舞传承艺术家,加强对现有孽龙舞传承人的社会福利援助,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能够更为充分地为孽龙舞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民俗文化法律体系,使孽龙舞在与现代社会共同发展中做到有法可依。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对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注重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去学习、重视民间艺术。

2.5结语

综上所述,侗族孽龙舞历史源远流长,芷江富家团侗族孽龙舞就是侗族文化与中华龙文化共存而创造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结晶,孽龙舞在其放纵的表演过程中表现了侗族先民一心向善、劝善,祈求风调雨顺、消灾祛病等愿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娱乐性、趣味性等。对我们研究侗族传统文学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反映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遗产。它也是教育儿童、维护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保护。

如今,濒临危亡的芷江侗乡富家团村孽龙舞,经过及时抢救,又焕发出了青春魅力,生机勃勃,活跃在山清水秀的侗家村寨里,用铜锣音乐激励着山寨前进的步伐,用孽龙舞给侗乡送来平安吉祥幸福与安康!

猜你喜欢

侗族传承发展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