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养研究
2019-10-21曹雪芹聂地代燕玲
曹雪芹 聂地 代燕玲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研究
(一)国外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
国外关于“创业胜任力”的研究起于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國外学者Chandler、Hanks和Bird分别从胜任力构成、概念以及过程与行为方面对创业胜任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较为认可的结论是创业胜任力被认为是种包含了个性特质、技能和知识的高水平综合特征。对比来看,我国的研究相对晚一些,较为权威的观点为冯华和木志荣,冯华(2007年)提出了创业胜任力的组成要素划分为创业竞争力、创业执行力和创业素质持续改进能力三个创业行为范畴。木志荣(2008年)认为创业胜任力包括社会经验,人际能力,机会,创意创新,市场洞察和营销力,资金运筹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
(二)国内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
一是研究对象上单纯关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本身。研究者大多研究关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重要性、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联系。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研究深度不够。大多数研究者开始由关注创业胜任力本身转向关注创业胜任力培养问题。
二是研究方法上较少使用实证研究。由于研究者较多关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本身概念、影响因素、重要性等表层研究,却较少使用量表进行测量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就成为研究者共同使用的最适合的研究方式。
三是研究内容上较少结合国家热点政策。研究者大多关注创业胜任力本身概念意向因素,重要性的标称研究,却很少结合国家政策、实时热点、大学生专业等特征去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建立新的创业胜任力体系,挖掘出新的创业胜任力与创新创业体系的关联匹配的研究较为少见。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影响
(一)“乡村振兴”的影响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会上提出的,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抓“人”,主要表现在让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长大的技术人员下乡去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在企业创建、市场机遇把握、竞争环境选择、组织资源整合、组织学习氛围营造等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非常重要,对创业的长远发展影响是深远的。所以大学生创业应抓住这一历史的市场机遇,实现创业梦想。
(二)“乡村振兴”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发展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农村高质量脱贫。
(三)“乡村振兴”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增加了大学生创业机会。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机制、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机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改革机制,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强劲动力。新农村建设所依赖的未来新型农民应该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农民,特别要有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
(一)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路径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路径,进行1+1+1>3(企业+政府+创业教师)的高校四部曲:
(1)第一步:结合大学生专业特长和地域产业特点,把农业、电商、第三产业等项目作为大学生创业的第一课题。
(2)第二步:立足能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积极探索的创业模式,鼓励与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等项目有效对接。
(4)第三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离不开校政企多方联合。政府发放政策,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优惠和支持。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科研机构、校外创业基地多方合作,增加学生“走出去”的机会。校政企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联盟。
(5)第四步:同时高校构建一支背景多元化、专兼职结合、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新型队伍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个人提升创业胜任力的建议
(1)大学生应具备创业者的个人特质,自我剖析,发现自身缺点及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提高锻炼。制定培养计划,开展目标管理,逐步提高。
(2)通过各种兼职、勤工助学、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社交圈子,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扩大接触人群,结识校内外各行各业的朋友,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状态,从而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为创业积蓄社交资源。
(3)大学生创业需具备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在学习本专业知识同时,加强学习创业必须的专业性知识。积极关注政府政策等外部环境,对外部信息,特别是机会信息保持警惕和敏感为发现商业机会做准备。
大学生创业阶段大多处在社会创业群体的薄弱环节,且是创业的孵化期,所以成功率普遍较低。有较强的创业胜任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农村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政策支持。高校应当抓住此机遇,创建基地、健全服务平台、校政企联合,大学生应正确定位、培养创业意识等提高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