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科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2019-10-21商华
商华
【摘 要】目的:研究产科临床治疗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出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硝苯地平的3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将其作为A组,另选出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的3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将其作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后其舒张压(DBP)、收缩压(SBP)都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来说,运用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能够促进其治疗最后的效果与质量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可推广。
【关键词】血压;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效果;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089-0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指的就是处于妊娠期中的女性十分普遍的并发症,这类孕妇在患病后,会产生慢性高血压、营养缺失等相关表现,特别是对于肥胖的孕妇而言,更易产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母婴自身的健康带来了影响,甚至是极有可能产生死亡。为此,临床中应运用科学且高效的治疗对策以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加以治疗[1]。本文主要就对比与分析了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与硝苯地平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作用与效果,并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对象、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出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硝苯地平的3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将其作为A组,另选出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的3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将其作为B组。A组中,患者其年龄在20-38岁之间,年龄均值(29±10.52)岁。B组中,患者其年龄在22-37岁之间,年龄均值(29±11.33)岁。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P>0.05),可深入研究。
1.2方式
A组:对患者施予硝苯地平:对患者施予硝苯地平片(由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出品,批准文号即为国药准字H42020385,规格即为10mg×100片/瓶),加以口服,初始总用量就是单次10mg,每日三次;最大总用量就是单次20mg,患者在进行用药时,要随时监测其病情、血压等相关情况,间隙3d对总用量加以调节。
B组:对患者施予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相關的运用方法与A组患者相一致,对患者施予盐酸拉贝洛尔片(由江苏迪赛诺制药有限公司所出品,批准文号即为国药准字H32026119,规格即为0.1g×15片×2板/盒),加以口服,初始总用量就是单次50mg/次,每日三次;患者在用药结束后,评定其效果,若效果不够突出,要提升总用量到每日100-150mg。
对两组患者都共实施三个月的治疗。
1.3指标观察
估计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SBP、DBP。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代表。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在治疗以前其SBP、DBP对比A组(P>0.05);B组在治疗后其SBP、DBP优于A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指的就是孕妇在妊娠20周后,产生水肿、高血压等相关表现,其血压上升十分突出,甚至是会引发抽搐、昏迷等更为严重的问题,所以,临床中应注重对这类患者实施科学的治疗。
现阶段,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病的相关原因还没有确定,不过,临床中指出了,孕妇在产生动脉痉挛后,机体中的供血缺乏,进而会使得患者在进行妊娠后引发高血压,所以,应把清除动脉痉挛当作治疗的核心。在对产生痉挛的动脉加以扩张后,可以减少外周血管所具有的阻力,提升冠状动脉中的血流总量,进而让孕妇各脏器、胎盘中所具有的供血最大限度地获得改善,最后,降压得到成功。但是,单一运用硝苯地平所具有的降压功效不够理想,所以,在运用硝苯地平的前提之下,联合运用拉贝洛尔,可以增强治疗最后的效果[2]。拉贝洛尔就是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具有十分良好药效的药物,其就是一种α、β型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能够辅助降低血压,而不会对胎盘中的血流总量带来影响,其还能够阻碍血小板产生凝集,促进胎儿更为健康地进行发育。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具有十分突出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了以下的结论,B组患者在运用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后,其SBP、DBP,都优于运用硝苯地平的A组患者(P<0.05)。
总之,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来说,运用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能够促进其治疗最后的效果与质量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曲晓燕,董开杰.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硫酸镁和酚妥拉明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12): 2017-2020.
[2]乔金凤,汪洁,刘江华.间苯三酚治疗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6,38 (11):131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