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9-10-21李华英
李华英
摘 要:语文教学工作常态化推进的前提条件之一,即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学生观察能力适时培养,这不仅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要求,而且还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本文首先进行重要性介绍,然后重点探究观察能力培养要求及具体方法。以期为语文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并不断优化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观察能力;培养
前言
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即小学阶段。对于在校生来说,语文学科教师在其中发挥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新课改视域下,小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工作刻不容缓,这对学生全面进步、语文教学质量优化有重要意义。可见,该论题探究的现实意义较显著,论题探究如下。
一、重要性分析
无论是语文教与学、还是健全人格培养,都离不开观察能力培养工作。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语文学习中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写作技巧提升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对学生日后全面进步产生积极影响。除了小学生受益之外,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循序渐进的提高,语文教师作为观察活動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只有教师自身客观认知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规范观察能力培养行为,继而得到小学生的支持和认可,最终顺利完成观察能力培养目标,取得观察能力培养的良好效果。足以见之,观察能力培养工作具有迫切性,这对师生均衡发展、语文教学效率提高有重要意义,下文着重分析观察能力培养要求,以及具体培养方法[1]。
二、观察能力培养要求及方法
观察能力培养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多变性特点,要想稳步落实观察能力培养工作,取得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务必遵循一定要求,并掌握相关技巧。这既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需要,又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
(一)要求
首先,明确观察目标。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有侧重、有方向的进行观察,在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案,并选用适合的学习方法。从中可以看出,观察目标确立环节起到基础铺垫作用。其次,选定观察点。即在限定观察范围内提炼观察点,以此为依据概括观察点形象,继而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然后,遵循全面观察原则。教师引导学生以时间、空间为主线予以观察,有序梳理事物间联系,动态了解事物变化发展情况。最后,抓住、利用典型性。这对语文阅读中心思想提炼、语文写作独特思路拓展有重要意义。
(二)方法
1.感官观察法
语文作文写作时,小学生应借助文章表达内心真情实感,以此增强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读性。要想真正实现这一写作目的,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感官观察法,在丰富学生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加深作文写作印象。例如,学习《滨海小城》课文后,教师精讲感官观察法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如“眼观帆船、军舰、树种;耳听汽笛声;树叶清香扑鼻而来”。待学生全面理解后,为学生布置以景点为主题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表达感官体验。实际上这对小学生感官观察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写作技巧。
2.特点观察法
不同事物的特点具有独特性,只要观察主体认真、细致观察,均能从中获取所需,继而拓展写作思路、激发写作灵感。同样以《滨海小城》课文为例,作者对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细致描述,从数量、状态、形状、大小、颜色等要素入手,基于此,滨海、庭院、公园、树种、街道等景物被描写的活灵活现。从中可知,特点观察法有效运用后,即便文章篇幅短小,也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并且创作主体的文学水平、观察能力能够间接呈现。
3.想象观察法
语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想增强文章生动性,写作主体应改变单一的写作思路,换言之,这无形当中对写作主体观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故而,语文教师培养观察能力时有效运用想象观察法,即想象被观察物体性与其他事物的相似之处,并分析被观察物体用途及作用,这对作文质量优化、作文内容补充有积极影响。
4.顺序观察法
语文教学中,教师凭借顺序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具体来说,作文写作期间,通过远近顺序、上下顺序、部分与整体顺序来有序完成写作任务。例如,在《滨海小城》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顺序观察法来增强文章层次感和条理性,作者先描述远处海滩景象,然后拉近到庭院、街道。由此见之,语文教师对小学生如是引导,小学生能在能动性观察的基础上保证写作的条理性和具体性,最终能够取得观察能力培养的良好效果[2]。
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改革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掌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观察能力培养方法,这对小学生全面进步、个性化发展有积极影响。同时,还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确保语文写作教学任务及时完成。除此之外,小学生观察思维也能有效拓展,这对语文阅读能力锻炼、写作技巧提升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淑英.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112-113.
[2]李彦霞.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24):55.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力行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