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写——谈谈如何利用语文阅读课堂提高城镇初中学生写作水平
2019-10-21赖桂湘
赖桂湘
摘 要:因受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城镇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积累少,从而导致他们的作文普遍存在着语言贫乏,结构松散,选材陈旧、杂乱等问题。语文教师在难于改变各方面因素对学生课外阅读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回归语文阅读课堂,重视课文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以读带写”——引导学生在赏析了课文语言、构思、选材等写作技巧的基础上,以课文为范例,运用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从而熟练地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如此,城镇初中学生的写作必将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关键词:阅读;写作;开发;利用
一、城镇初中生写作现状
在新课改背景下,经过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城镇初中作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受地域文化水平、认知水平的限制,城镇初中作文教学依然是一个大难题,城镇学生在写作中依然还普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语言方面:语言积累贫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用概括叙述性的语言代替生动具体细腻的描写,没有生动的场面,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用主观判断来代替情感的抒发,语言味同嚼蜡,有如流水帐等。
(二)结构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结构松散,记叙事件跳跃性大,缺乏自然的过渡,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有的作文甚至还出现了结构不完整的情况。
(三)选材方面:学生作文的选材,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老掉牙的材料,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感情可言;更严重的是所写的事情完全与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无关,造成作文的离题。
二、原因分析
写不好,是因为读得少——这是造成城镇初中学生作文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城乡中学生阅读量少,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城镇家庭中,家长能认识到阅读对人的重要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性的,能重视孩子阅读的,还是比较少。大多数家长自身就没有阅读的习惯,更不用说引导孩子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了。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城镇有的学校虽然有图书馆、阅览室,但条件都比较差,藏书也较少,难以适应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更甚的是有的学校连图书馆、阅览室都没配置有。而有的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观念也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中,他们觉得看课外书与学习无关,是浪费时间的,硬性规定学生不许看课外书,哪怕是在课余时间。这样,在对课外书的态度上,无疑是误导了学生,这也给语文教师在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增加了困难。
(三)学生自我的因素
对于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是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聊天、电视剧上。即使有少数同学看课外书,其目的也不是很明确,只愿意看一些休闲娱乐性、故事性的书籍。
三、解决措施
对于以上所述的三个问题,单凭我们语文教师的力量来一一解决,似乎是不太可能的,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能为我们的学生做点什么呢?语文教师可以回归我们的课文,回归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提高我们的阅读课堂效率——在阅读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还要让学生能以课文为写作范例,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进行写作,从而提高写作表达能力,这便是“以读带写”的方法。
(一)“以读带写”,以课文为学生写作范文的优点
“以读带写”,以课文为范文指导学生写作,它所具有的优势主要有:其一,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以读带写”类似于“依葫芦画瓢”。有了葫芦的样子,再让学生照着样子画瓢,就比凭空画瓢容易多了。其二,以课文为写作的范文,保证了每个学生手上都有相同的学习范例,学习范例的一致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其三,以课文为写作范文,不需要另外加入对课文之外的文章的学习,这就避免了增加课时,避免了增加教师学生的负担。
(二)“以读带写”,以课文为学生写作范文的可操作性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我们在与学生研读每一篇课文时,或多或少都会分析鉴赏到一些语言、构思、选材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这便是我们在“以读带写”中走出了第一步,只是通常我们在走出第一步后,就停下来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从文章中学习到的一些写作技法,运用于他们的写作中,进行写作实践练习,这就做到了“以读带写”。
(三)學生在课文中可以习得的写作技法
在学习课文中,学生可以习得哪些写作技法呢?
1.学语言
初中课文中有无数优美的词句:它们或清新秀丽,或深刻隽永,或古朴丰韵。它们或描绘出形象逼真的画面,使人身临其境;或饱含人物深情,让人为之动容;或富于人生哲理,引人深思。对这样的句子,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品味了语言的基础上,不妨让学生用仿写的形式来写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一部分文字是很经典的,它不仅句式严谨,而且运用了多角度、多感观的描写,以小见大地表现百草园的乐趣。在鉴赏了这一部分文字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这个句式,并尽可能多角度地描写自己身边的事物。
2.学结构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文章的结构是很别致的。小标题式的课文就有:《我们家的男子汉》《美丽的西双版纳》《创造学思想录》等。文章首尾呼应的有:《往事依依》开头“年华似流水……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结尾“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林中小溪》开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结尾“我的小溪到达了海洋”。过渡自然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我的覆盘子们……”。以小标题的形式构建全文,可使通篇文章脉络清晰;文章首尾做到了呼应,就能让文章结构严谨;承上启下的过渡,令文章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3.学构思
构思巧妙的文章,总能让读者回味无穷。构思的巧妙之一,故事的波澜起伏。课文中,将故事情节写得一波三折的就有《社戏》看社戏前情节的记叙,《父母的心》一次又一次地交换孩子,《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对小狗态度的反复变化。构思的巧妙之二,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中的结局。小小说《窗》和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局都让人意料不到,却又不能不让人信服,更让人思考着人性的善恶美丑。将这样的构思让学生运用到写作中,或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教师还是可以分层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大胆尝试,尝试着写出事情的锋回路转,柳暗花明;写出出人意料而又让人信服的结局。若学生成功,就一定会尝到跳一跳就摘到果子的甜蜜。
4.学选材
课文中的选材方法多样,这为学生写作时的选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有通过描写人物外貌细节表现人物精神的。如:《一面》,是为纪念鲁迅而写的,纪念文章可写的内容无数,但作者只是选取了见到鲁迅的一面来写,而见到一面,又特写了鲁迅的头发、胡须、竹枝似的手指,为的就是突出鲁迅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些课文的作者所写的材料几乎都是作者或文中人物生活中极其平凡细小的事情。这样,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相应的作文或片段练习,让学生学会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避免作文选材面面俱到导致详略不当,中心不明确;学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材,而不至于写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素材。
四、总述
综上所述,虽然城镇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环境不够理想,但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善于挖掘教材作为学生写作范本,努力做到“以读带写”,这样也是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