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数学课堂

2019-10-21樊丁华

大东方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樊丁华

摘 要:创设有效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快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活数学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有效教学

走进新时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再出发,越来越多的教师越来越普遍关注数学教学的创设情境,从某一方面来说,创设情境,尤其是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构成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要素之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要善于挖掘学生生活素材中的数学因素,进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地去探究数学问题,这样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提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去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同时,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得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然而,纵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农村数学课堂,创设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导入新课给学生作铺垫,而是单单是为了情境而创设,也就是说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氛围,其中太多太多的都是无意义的情境创设,根本不是为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而去考虑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只有形式,没有内容。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到底怎样去进行情境创设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学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天生就充满着好奇心,但是一二年级学生好动,学习不什么自觉,上课时不时爱东张西望,注意力维持在十分钟就不错了,再者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图象、声音等具体形象的事物充满着兴趣。因此,在上数学课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持续保持一定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是爱听故事,所以,在上数学时,在导入环节,我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注意且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有趣味环境中如临其境,从而激发他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去。比如,在教“初步理解分数”的时候,通过PPT演示这样的一个唐僧和徒弟西天取经路上发生的故事:同学们,唐僧和仨徒弟今天呀也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瞧!孙行者找到了12个桃子,唐僧和仨徒弟平均每人分得几个呢?沙僧发现了八个梨,他们师徒4人平均每人分得几个呢?猪八戒找到了一个西瓜,他们师徒4人平均发得多少个?结果怎样表示呢?有趣故事的一一展开,一个一个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以旧引新,学生在边听故事边做数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被激起,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也在听故事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状态也就变得兴趣盎然的了,久而久之,学生更乐于学习数学。

又比如,在教学“0”的除法时,我通过PPT,将书中的“猴子捞月”的故事通过动画展示:同学们,猴子捞月故事你听说过吧?请看,屏幕上有6只小猴子在捞月亮。同学们想一想“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呢?这样,关于“0”的除法也呼之欲出了。在学习交流中,学生意识到平均给6只猴子0个月亮。结果,猴子都没有捞到月亮,所以商是“0”。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也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数学地活动当中去。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想学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发生在生活当中,同时学数学也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应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些学生混淆了乘法和加法问题。为此,我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现在老师讲台上摆有一支毛笔,标价5元,一本作业,标价2元,问“买6支毛笔多少元”,学生知道用乘法计算;问“买一支毛笔和一本作业本需要多少元”,有的学生竟然也用乘法计算;再问“买9支毛笔和一本作业本需要多少元”和“拿50元钱买了8支毛笔应找回多少元”时,问题就更多了。为此,笔者将讲台布置为“超市”,放置文具,让学生体验购物,看现实物品,学生分析问题就容易得多了。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善思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使得学生更感興趣于数学的“有用”,同时更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在做中问,问中思,鼓励学生形成“我能而且应该学会数学思考”。如我在教《比的应用》时,出示:果园里桃树和李树的比是5:4,桃树有195棵,( )?,让学生补充问题,独立思考,自己解答,当然,也可以补充问题让同桌来帮忙解决。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小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情境中,容易和别人交流,乐于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使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明理

只有探究才能发现数学的“真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探究活动,多给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比如动手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等等,让学生在探究的环境中,带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去思考,让学生明白数学的”算理“。例如我在上《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我设计的情境是:发给学生各种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拼一拼,然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再通过进一步思考与上节课讲的平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拼一拼的操作,提出问题,建立新旧联系,深化认知,促进思考,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可以这么说,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加深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印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我让学生用2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拼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并把长方形的长、宽填入相应的表中,通过观察,比较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中,学生经历了动手,说一说,观察,思考等活动,构建了数学表象与数学公式之间的桥梁,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就非常容易了,作为教师也不用担心学生死背数学公式了。

(作者单位:上林县塘红乡龙祥小学)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