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脂肪肝患者与健康人血液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差异

2019-10-21尹小华杨进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3期
关键词:健康人脂肪肝

尹小华 杨进

【摘  要】目的:探究健康人与脂肪肝患者血液常规的检验结果差异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45例脂肪肝患者为实验组,并选择同一时间在本院进行体检的4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全部进行血液常规检验,对比两组实验对象的血液常规指标差异性。结果:實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红细胞浓度、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人与脂肪肝患者血液常规的检验结果差异性较大,可根据结果进行疾病筛查鉴和诊断。

【关键词】脂肪肝;血液常规检验;健康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243-01

过多三酯甘油集聚肝细胞中会引起脂肪肝,属于一种肝脏病变,发病因素主要包括运动代谢以及饮食习惯。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样变为主,如果未开展及早的有效治疗,极易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为肝纤维化,进而诱发肝内血管狭窄,极易引起肝硬化、肝癌症状,而该疾病也属于心脑血管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严重损伤其身心健康[1]。有临床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该疾病的发生率为10%,位居肝病第二位,进而需要及早开展有效检验[2]。因此本次针对健康人与脂肪肝患者血液常规的检验结果差异性展开了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45例脂肪肝患者为实验组,并选择同一时间在本院进行体检的4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30例男患,15例女患,年龄35-71岁,年龄均值为(52.7±4.5)岁;对中照组2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36-71岁,年龄均值为(53.1±3.8)岁。以上两组实验对象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实验对象全部开展血液常规检查,清晨采集实验对象的2mL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有效抗凝,开展血常规检查。同时采集4mL血液,无需进行抗凝并将血清清离,之后开展肝功能和血脂检验。通过生化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实验对象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以及胆固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对象全部使用统计软件SPSS21.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平方差表示,检验值为t,当P<0.05时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90例实验对象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在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红细胞浓度、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水平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90例实验对象的血脂水平

在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水平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对比90例实验对象肝功能

实验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为(78.7±7.9)U/L,丙氨酸转氨酶为(55.4±5.9)U/L,对照组分别为(34.2±4.9)U/L、(26.9±4.1)U/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脂类代谢重要脏器为肝脏,当肝脏脂肪化超过50%或者高于肝脏重量的5%就会生成脂肪肝。毒素和相关细胞因子损伤肝内皮系统后,会出现功能障碍。而脂肪肝发病因素包括代谢应激、环境、遗传等,而近几年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更改,致使该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有临床研究显示,该疾病好发于糖尿病、嗜酒、肥胖群体,此类人群中有50至60%左右的脂肪肝,严重损伤患者身心健康[3]。该疾病通过有效治疗后可能康复,但在治疗前需开展有效的检验。临床中常开展血常规、生化检测,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是判断脂肪肝的主要指标之一,该疾病患者中血脂明显超标的有70%左右。大量脂肪集聚体内会增加未酯化脂肪酸的分泌量,进而显著提升肝内三酯甘油生成量,但该指标不属于独立因素,因此要联合多项指标检验;本次实验结果中,实验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红细胞浓度、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文献显示,脂肪肝疾病中,肝中网状内皮系统明显异常,毒素和相应细胞因子显著提升,并增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胚胎阶段造血的主要器官为肝脏,和造血机制相关,肝细胞中集聚大量脂肪后,肝内红细胞会受到影响,减弱红细胞韧性的同时抑制血小板的产生,进而多项血常规指标异常;本实验中,实验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催化酮酸和氨基酸间,氨基转移的一种酶为转氨酶,通常出现肝细胞内,当其脂肪累计量增加后,会诱发肝细胞坏死、代谢异常,扰乱肝脏酶的正常水平,增加血液粘稠性,而肝内脂肪浸润范围和程度会引起肝功能异常。

总而言之,健康人与脂肪肝患者血液常规的检验结果存有较显著差异,有利于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 周爱国, 候俊, 冯鑫,等. 酒精性肝病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GP73水平差异及意义[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7, 31(2):162-164.

[2] 田军伟, 肖远力, 王艳超. 应用血清TG/HDL-C比值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价值探讨[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7, 20(4):416-419.

[3] 易默, 周健, 吴友伟,等.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载脂蛋白及炎症因子的变化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 46(16):1915-1917.

猜你喜欢

健康人脂肪肝
无症状脂肪肝如何治疗
“健康人” 为何会突发心脏猝死
郴州地区健康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现状及参考区间的研究
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
体检发现脂肪肝怎么办
公务员肥胖比例是普通人两倍,过半男性患脂肪肝
脂肪肝患者与健康人血液检验结果的差异分析
豆浆能预防脂肪肝吗?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是真的吗?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