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民族地区耕地撂荒问题研究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

2019-10-21陈斐余海英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18期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陈斐 余海英

摘要:研究目的:在保障十八亿亩基本耕地的背景下,耕地撂荒直接关系到结农民的自身利益,也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的稳步提升,保障西北民族地区的耕地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农业产出经济低;(2)自然因素的制约;(3)政策导向不明显。研究结论:耕地撂荒的驱动因素有多种导致土地撂荒,从基础解决撂荒问题,促进民族地区的均衡发展会有助与稳步前进。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耕地撂荒;原因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占用农村土地,导致土地供需不平衡加剧,耕地撂荒现象出现。耕地撂荒的出现广义形式和狭义形式,广义撂荒为耕地的未充分利用,狭义:耕地撂荒现象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由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1-3]。在我国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或者沿海地区务工,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升,耕种土地被选择性的忽视,促使越来越多的耕地撂荒,耕地面积的下降[4] 。因此研究该地区耕地撂荒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民族地区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现有的耕地撂荒的状态、成因、时长以及经营主体角度进行归类如表1。

1青海省大通县的现状

大通縣受到国家政策性的倾斜,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水平整体偏低、使得大通县与其他地区在经济上有较大的差距,表现在地区的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消费水平、人均收人等都在全国水平之下。大通县地处山区地带,交通通达度差,通讯线路少,质量低。以农业为主,基本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作物少,二同时三产业布局少。市场化意识淡薄,市场化程度低,体制改革滞后性强。

1.1出现土地荒芜化现象

在实际之中,随着农业人口的向非农化转化,使得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减少致使大通县土地处于荒芜化的状态之下,没有进行种植和管理;有一部分坡度较小耕地荒芜,只是一季种植,成熟后无人收割,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益产出低下,对土地利用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为了快速获取收益,使用过量的肥料和农药,使得土壤的保持度逐年下降。

1.2大面积地区出现耕地撂荒

农民的耕地面积小,且开垦大于25°山地作为耕地,这些耕地存在无法机械化生产和收割,劳动力的投入少,在经济的衡量下会选择弃耕。对于这些小、零星、肥力低下的耕地没有规模化的产出,农民愿意将耕地撂荒。

2青海省大通县耕地原因

在国内研究中在耕地撂荒尺度集中在地类、农民,乡村三个尺度[5] 。耕地撂荒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转向、耕地的自然条件、土地流转、个人因素、耕种半径、劳动力的素质、城镇的距离、收益情况……的驱动因素。[6-8]总结为以下如表2。

2.1经济效益低下

年农业生产成本加大(种子、化肥、农药),交通的不便利,种植的结构不合理性(基础品提供 市场的需求小)供过于求。种植地区的零散化增加了管理成本。传统的粮食种植效益低下,这是造成撂荒的王要原因之一。

2.2自然因素的限制

在偏远地区的耕地呈现小零星 松散的状态,耕地的坡度大于25°,耕种难度系数加大 土壤肥力低:例如东峡镇脑山地区,位置偏僻 道路畅达度低,基本成撂荒状态。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乡村呈现空心村的状态。

2.3劳动力的年龄高龄化

2016年,全县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3.30万人,其中女性6.55万人。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3.58万人,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7.5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2.17万人。务农平均年龄在54岁以上,劳动力的高龄化造成土地撂荒的比例加大。

2.4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服务不完善

一方面乡镇级别流转土地存在政策的不明晰,流转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是一定程度上阻碍土地流转的原因。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缺少社会保障的保护,面临失业就会再次回到农村来获取生活上的保障,在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的作用下也不愿流转土地。自己无法种植也不想他人直接获取利益,从而造成撂荒。

3耕地撂荒的对策

3.1针对经济效益低的土地撂荒解对策

因为土地的经济效益产出低使土地撂荒,这类土地可以从国家给予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者给予倾斜,种植经济苗木。进行农产业的结构型调整,农产品可以有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化,利用国际贸易走进出口渠道,进行优势经济作物种植扩大生产,进行初次加工和生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3.2针对自然因素制约,农业基础设施解决对策

要实施农业现代化,走产销运一体化道路,可以借鉴韩国、日本、台湾经验来促进有效率的农业生产。对于生产成本高,基础条件差,农业设施差的地区而导致的耕地撂荒,加大对该地区的惠农政策的实施,改善交通的通达度,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借鉴工业反哺没农业的做法,农业设施的资金投入可以做到专款专项以及专用,给予种子、农药、化肥的补贴,从成本降低农民的投入。

3.3针对土地流转低的问题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同时,加快建设网络电子信息化服务平台,按行政区域收集土地流转信息(土地的等级、使用期限、流转的面积、大小、价格、地理位置、业主的相关信息)同等的流转土地可以有其它县类似土地进行流转比较。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精准的服务,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

4 结语

对于大通县的出现耕地撂荒现象,且不断加剧;重要因素是投入大产出小,经济效益低下,出现耕地撂荒。灌溉条件的普及度、交通条件和耕种半径也是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在农业生产差的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撂荒。在我国提出保障18亿耕地红线为了,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撂荒使耕地比例下降应该引起重视。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经营、加快土地的流转、增加政策性的扶持。

本文对改善青海省大通县耕地撂荒问题,解决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促进地区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Barzel.Brown land and organic farming[J].Agriculture development,2002,6(1):45-46.

[2] David Ruston.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in agriculture system[M].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6.

[3] M.Koulouri and Chr.Giourga.Land abandonment and slope gradient as key faetors of soil erosion in Mediterranean terraced lands[J].Catena,2007,69:274-281.

[4] 谭术魁.农民为何撂荒耕地fJl.中国土地科学,2001,15 CS):34-38.

[5] 徐莉.我国农地抛荒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8:60-64.

[6] 杨子生,韩华丽,朱玉碧等.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合理性研究一一以云南芒市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 C 5:733-743.

[7] 李国平,石涵予.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农户行为选择及损益f Jl.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

[8] 李升发,李秀彬.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6,03:370-389.

[9] 杨国永,许文兴.耕地抛荒及其治理一一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05:279-288.

[10] 张丽.天水市耕地撂荒问题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2016,01:478+480.

(作者单位:1.西南民族大学;2.西南民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西部民族地区
西部市级公共图书馆“两标准一规范”应用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
基于转型时期的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