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临床效果分析
2019-10-21杨凯
杨凯
【摘 要】目的:分析对于小儿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采用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我院于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例,参照组行布地奈德和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行干扰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参照组快,组间对比P<0.05。结论:对于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行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能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助患儿快速恢复健康,预后效果理想,可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小儿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13-02
小儿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是因为病毒感染造成,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方可提高预后效果。同时,因为儿童的体质的特殊性,在治疗上需要更谨慎,需要考虑用药安全性[1]。本文通过我院于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66例进行分析,评定对于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1 基本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我院于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分为研究组(n=33)和参照组(n=33)。其中,研究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年龄在(2.85±1.12)岁;参照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2个月-10岁,平均年龄在(2.65±0.92)岁,对比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的止咳、退热等治疗,注意患儿的电解质平衡。参照组行布地奈德(Orion Corporation Orion Pharma, Espoo Plant,注册证号H20090607)和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802)治疗[2],其中布地奈德进行雾化治疗,每天两次,药量控制在0.25g-0.5g;異丙托溴铵每天进行一到两次,每次使用0.5-1瓶即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行干扰素治疗,选择α-干扰素进行治疗,每天使用10万U/kg,每天分两次以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每次使用时间在20分钟。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5.00软件处理66例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患儿数据,计量资料依据正态分布检验,(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记录治疗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予以t检验,组间对比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通过表1数据证实,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参照组快,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以两岁以下的儿童为主要的发病人群,该病主要因为患儿的肺泡毛细血管因为扩张造成充血,造成肺泡内炎性和水肿的渗出,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临床上对于小儿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昌使用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沙丁胺醇等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但是单一使用其中的任何一个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α-干扰素治疗的原理为在细胞的表层和特异受体进行融合,促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让原宿主细胞能够进行选择性的阻抑,IGA的传导和结合,病毒无法进行繁殖,释放和增长,提高巨噬细胞的巨噬活性,让炎性介质无法生成,帮助呼吸道上皮细胞生成可分泌型的IgA,提高了局部的抵抗能力,α-干扰素雾化吸入直接对患者的呼吸道起效果。本院采用该药物对毛细支气管炎进行治疗,同时,将其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进行小儿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次实验数据证实,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参照组快,组间具有差异(P<0.05)。说明采用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儿恢复健康,预后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实施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能够较好的控制患儿的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艳琴.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临床分析[J].保健文汇,2019(2):207.
[2]丁小芹.干扰素、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联合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