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党报记者做好专业报道的思考

2019-10-21石影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党报专业知识受众

石影

摘要:作为地方区域舆论的主阵地,地市级党报面对经营下滑的趋势和媒体行业的激烈竞争,纷纷寻求转型突破之路。加强专业报道、打造优质内容,成为不少地市党报选择的转型方向之一。这一转型发展路径,也对地市党报从业记者提出更高要求。地市党报记者如何做好专业报道,是值得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地市党报;专业报道;制约;优势

在传统媒体纷纷探寻未来的今天,各级媒体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专业报道。和一般新闻不同,专业报道拥有的权威、深度、受众明确、影响大等特点,这正是地市党报转型发展目标所需要的。

(一)经济社会发展和细化需要专业报道

所谓专业报道,狭义而言是指针对各个专业领域新闻的采访传播活动,广义上则是通过专业的诠释和引导进行信息传播。

1919年,作为中国新闻学者撰写出版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徐宝璜所著的《新闻学》中第六章“新闻之采集”第十二节“特别新闻之采集”就指出:“凡需专门知识及经验以采集之新闻,曰特别新闻。”

可见,上世纪初,我国新闻学者已注意到专业新闻报道的问题,并强调这类新闻和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以“特别新闻”予以区别。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行业和部门不断出现,如近几年遵义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受众对这类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要求也与日俱增,这也促使媒体必须有更细化的分工、更专业化的素质。

(二)地市党报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专业报道

虽然新闻传播平台日益多样化和丰富化,受众对媒体报道内容的要求日益提高,但专业、深度、优质的内容依然是媒体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地市党报要在和上级媒体以及自媒体的竞争中立足,应有明确的定位。地方新闻是地市党报的办报之本,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是地市党报的主要受众。目前,简单的地方新闻已不能满足地市党报受众的需要,对地市党报的受众而言,更看重深层次、专业化解读的地方新闻信息。因此,做好专业报道,也是地市党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和必然之举。

(三)维护媒体公信力需要专业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地市党报未来生存的关键还在于有良好的媒体公信力。虚假失实新闻是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主要因素,也是新闻界的顽症。而虚假失实新闻频频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媒体的专业素养不足。

2002年,某时报刊载了内容为微波炉发射的微波会引起疾病,并破坏食物营养的文章,被全国近600家媒体转载,大批消费者受影响放弃购买,使得全国微波炉销售同比下滑40%,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此后诸如食盐防癌报道引发的抢盐风波等因为专业知识缺乏导致的虚假失实报道仍不时见诸报端,有的甚至是常识性、原则性错误,它们无一例外对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造成巨大破坏。

对于正在寻求脱困,穩固主流媒体地位的地市党报来说,要避免媒体公信力被虚假失实报道破坏,无论是正面报道树典型,还是舆论监督指问题,除了内容核实的严格把关,更需保证报道的准确和专业。

对于地市党报而言,专业报道的主要平台集中在专刊和内参方面,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以《遵义日报》为例,目前有党建、科教、健康、社会、平安遵义、经济、乡村振兴、红色圣地最美遵义(旅游文化)等8个行业性专刊。这些专刊,是报纸服务读者、吸引读者乃至经营收入的主要平台。同时,《遵义日报》还通过采写多篇内参报道,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性的参考。

从实践来看,地市党报进行专业报道有着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

(一)地市党报传达的是市级党委的声音,是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宣传贯彻的第一媒体,也是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发布信息的重要阵地,和多个部门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

(二)地市党报作为上级媒体和基层之间的桥梁,相比上级媒体更贴近基层,相比基层又拥有更成熟雄厚的采编力量,挖掘解析地方党政活动的新闻素材有明显的优势。

不过受制于多种因素,地市党报在做专业报道方面还存在以下制约:

一是专业人才缺乏。相比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地市级党报在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没有优势。现有采编人员中很多是新闻、中文专业出身,缺乏行业背景,也没有稳定的专家人才库。一些长期跑行业新闻的记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难以深入挖掘新闻素材。

二是地方条件的限制。受限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地市党报进行专业报道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圈子较小。部分专业性报道观点内容主要依靠采访对象提供,存在人云亦云、夸大失真的可能。

三是单位资源的不足。做好专业报道,需要丰富的人力和物力支持。转型期间的地市党报缺乏足够的资源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容易产生虎头蛇尾或是昙花一现的现象,专业报道流于表面。

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记者写一篇报道需要有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在博的基础上,然后专攻一两个方面。”

仅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只能完成一般的报道任务,要完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报道任务,除了具备记者的基本素质外,记者还需要着重提升专业知识素养,成为专业型乃至专家型的记者。

当今时代,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新闻人才更受业界欢迎。无论是综合性媒体还是行业性媒体,招聘的记者编辑,都要求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优先。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北大医学部联合设立健康传播专业,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性新闻专业。可见,通过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来培养专业型的新闻从业者,反映了业界对记者专业性的需求与日俱增。

作为地市党报的记者,特别是专跑行业的记者,要做好专业报道,除了锻炼“脑力、眼力、笔力、脚力”这“四力”为核心的基本素质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实“内脑”

记者作为新闻一线工作者,提升专业报道能力,首先要从充实自我开始。

第一,扎实的新闻理论功底。地市党报承担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地市党报的专业报道,往往是干部群众看待问题、判断是非的依据。因此,理解和解读好党的政策,是党报记者的职责。

作为长期跑教育行业新闻的记者,笔者将市委相关教育政策整理成册,并以此为基础寻找线索。其中解读遵义基础教育改革撰写的《三年行动打造教育高地》等文章刊登后,受到广泛关注和转载,市教育部门也予以肯定。

第二,自我学习积累专业知识。由于地市党报记者大多非专业出身,因此在平时采访实践的同时,还需要主动补充对应专业的知识,搭建知识结构网络。

遵义正在推行教育信息化2.0工程,多个智能设备在学校广泛应用,其中涉及VR技术、大数据云服务等多项技术。这些设备有何用处?又如何发挥作用?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和书本学习,明了各个智能设备的用途定位,为之后写“智慧校园”系列报道奠定了基础。

第三,学会数据分析与统计能力:很多专业报道的内容和线索是通过数据呈现或是隐藏其中,地市党报记者在采访时就要培养数据读写能力。了解数据内容的性质,了解如何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如何获取有意义的数据。

第四,掌握新闻生产需要的必要技能。

记者生产新闻作品已从单纯的写稿转变为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不掌握新闻生产的相应技能,就不能良好地完成新聞生产,也会影响报道表现的专业性。因此,包括计算机应用、摄影制图、多媒体制作及剪辑、无人机操作等技能,记者都应学习了解和掌握。

(二)用好“外脑”

记者做好专业报道,除了自我的积累,还需要外部资源的积累。一个记者学问再大,也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充实。

一是主动交流,不耻下问。记者专业化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面对长期在专业领域工作的专家和群众,要秉持不懂就问的原则,虚心向自己的采访对象学习,对一些专业用语和学术词汇,在和专家群众充分交流的前提下做出准确、通俗的解释。

二是建立智力资源库。掌握信息、分析信息,除了靠自身,也要靠各类专家。记者可以利用采访的机会,建立起专业层面的人际关系网,为专业报道提供智力支持。

(三)讲好故事

专业报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专业性和可读性并不矛盾。地市党报不是行业性媒体,专业报道既要让专业人士认可,也要让普通读者看得明白,更好地适应受众的需求。记者在利用新闻素材时,要注意用多角度、多形式,从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尺度衡量新闻价值,剖析阐述新闻事件,以此达到良好的新闻传播和社会效果。

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以专业报道为代表,地市党报正在不断创新、变革报道内容和形式,达到提升生存力和竞争力的目的。地市党报记者应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充实“内脑”,用好“外脑”,讲好故事,承担起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猜你喜欢

党报专业知识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