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2019-10-21李志广
摘 要:物理教学过程中体会和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知识和方法教会学生,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接收知识和方法。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磨难,同时结合自己养小孩的经验,我觉得引导学生去模仿非常重要,而且模仿也是人从小开始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技能。那么可不可以通过模仿来进行高阶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模仿;高阶思维;物理教学
情景一:你只需要照葫芦画瓢,模仿我写的过程就可以,不要再瞎写了!
情景二:你写的很好,跟我写的基本一致,现在可以提出你的疑问了。
情景三:儿子看到悠悠姐姐(我姐姐家的孩子)拿小凳子可以够到高处的东西,从此我们需要将小板凳放到高处,一不小心就被他拿去卫生间踩着凳子玩水了......
模仿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经常在综艺节目看到“危险动作,切勿模仿”。那么模仿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到底有多重要?
我个人认为模仿是全人类最伟大的行为之一。人的行为我试着分成两类:本能行为和模仿行为。
本能行为是指生下来就会的,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培训和学习。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就懂得吮吸母乳、遇到危险下意识的躲避等等。这些本能行为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淡化,直到一些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
模仿行为是指后天通过培训和学习所获得的行为方式。这个比较好解释一些,例子也多一些,经常可以看到。例如: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学生的军训、文件的学习等等,我们几乎可以把所有的行为都归为模仿。
模仿行为可以区分好和坏,这个取决于个体所接触到的被模仿行为。比如说某一天我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小偷完整的偷手机,并且我进行了模仿——也就是我也去偷了一个手机,这就是一个很坏的模仿。但是我也可以不去模仿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到底模仿不模仿取决于我自己,因为我可以区分好的和坏的。那么对于不能区分好坏的人,这就很致命了。比如说儿童,甚至学龄前儿童,他不知道哪一种行为是好的,哪一种行为是坏的(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讲)。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需要我们去选择让我们的孩子们接触到哪些行为,不接触到哪些行为,具体一些就是和什么样的人接触,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模仿的仅仅是某种行为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最高级的是模仿思维,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思考方式,但是不仅仅是思考方式。这是最难做到的,也是最难模仿的,尤其是高级的思维,比如创造。这也是我目前在教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首先,思维是在一个人的大脑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来看。至少目前的科技水平达不到,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科技可以将一个人的思维完整的呈现给其他人来切实的看到,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知识的延续、思维进步的速度肯定是前所未有的。现在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给学生,最最具体的也仅仅是将题目完整的解给学生,甚至可以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但是做完这些之后学生到底了解了多少,能模仿到多少,我们没有办法去量化。
其次,每一个个体的经历肯定是不一样的,哪怕是每天都生活在一起的双胞胎,他们的经历也不会完全相同,这也就意味着个体所获得的经验(长期的和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的理解)。这个所谓的经验也在严重的制约着思维的模仿,他总是要向自己的经验靠拢,虽然很多时候自己的经验并不正确。我经常劝诫学生是这样说的“咱们的物理是经过2000多年才写成的课本,你不能拿你活了十几年得到的经验和课本去死磕,死的肯定是你”,即使如此,他的经验还是占据上风,物理课本依然放在书包睡觉,这很尴尬。令人欣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被经验左右,有一小部分会听进去并且按照课本去做,至少短期表现是如此,长期的没有看到(成绩好了,不需要再补习,失去观察机会)。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每个人的模仿能力不一样,有的人模仿能力很强,但是有些人的模仿能力很弱。在我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真的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我把解题过程完整的写下来,每一个细节都写下来,然后讲一遍,甚至有时候三四遍,接下来让他自己研究一下,最后去自己写一遍题,结果很令人恼火,完全两个样子!!这样的情况我很无奈,他也很无奈,我只能要求他先把正确答案拿回去,然后自己再写几遍去纠正。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模仿能力的两极分化,我也不知道。但是这样的学生性格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非常犟!
总之,模仿是一个人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应尽量的提供给每一个学生或者说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可以让学生甚至成人模仿到更多的比较有意义的行为和思维。
作者简介:李志广(1986.03-),男,汉族,河北省内丘县人,学历:中科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职称:无,毕业院校:本科-河北师大物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中科院云南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