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班”平台在推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2019-10-21李启超李宝星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易班网络文化

李启超 李宝星

摘 要:新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缺乏有力的价值引领、有效的宣传引导、明晰的教育功能等突出问题时,“易班”作为专门用于实现学生管理教育网络化的新平台,以社区化平台为依托切实强化价值引领、以矩阵化融合为契机有效拓宽育人空间、以精准化模式为目标充分发挥服务实效,在进一步创新和加强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易班高校 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也随之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根据最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为83.4%,,空间用户使用率为58.8%,微博的使用率持续提升,达到42.3%。[1]

新时代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青年学生群体在我国网络用户占最大的一部分比例,随之校园中的网络文化建设也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校能否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2]“易班”作为一款为高校打造的专门用于实现学生管理教育网络化的新平台,对于如何解决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凸显的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加强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1.高校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我国高校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满足广大师生对校园网络服务校园日益增长的需求,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全国各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造已经基本实现了网络在教学区、宿舍区、行政办公区、文体活动区、家属住宅区等区域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开通的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并且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初步构建了满足师生日常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及日常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校园网络大格局,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在校园的学习和工作。

2.校园网络文化内涵日趋丰富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大高校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校园门户网站建设的单一网络文化建设途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官方公号的运营,在满足师生日常基本的教学服务需求之外,更创造出极其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宣传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观念,既满足广大师生的课余娱乐需求,又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向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正能量,延展高校文化育人实效和范围。尤其各高校在致力构建和完善校园网络平台的同时,紧贴时代脉搏,以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不断丰富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成为教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发展阵地。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凸显的问题

1.多元的网络文化缺乏有力的价值引领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加剧了多样性文化思想的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既形成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也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带来复杂性、多元化的挑战。自由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网络多元发展态势,为各种观点表达和思想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和渠道,使网络文化融汇成一个思想汇聚、观点碰撞的“大熔炉”,但也使网络文化陷入了机制缺位、内容低俗、良荞不齐的窘境。尤其当下,西方文化的強力渗透,不断占据网络文化传播上的主导地位,在价值选择、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持续影响,高校已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争锋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成为利益集团争夺的聚焦。然而,尚未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在价值选择、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强力引领,对引导大学生在对各种社会思潮、文化内容和社会现象进行有效辨别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丰富的网络文化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

网络空间的形成,为高校文化培育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促进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和服务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一片欣欣向荣的良好形势。随着网络平台及移动浏览技术裂变发展,具有高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开发仍然不够,相关平台整合力度不够,无法实现网络资源的互通共享,广大师生主动参与网络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共建意识和积极性不强,网络文化活动及作品也逐渐呈现出创意匮乏、形式主义突出、立意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促使高校网络文化有呈现休闲化、娱乐化、时尚化的趋势,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宣传渗透力严重不足,难以实现预期良好的宣传影响效果。比如在做强擦亮高校网络文化品牌方面,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我国拥有五千多年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坚实的底气,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化培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网络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符合学生特点的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文化品牌。

3.消极的网络文化缺乏明晰的教育功能

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革新,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之中所面对媒体生态格局、传播路径拓展、社会舆论方式与教育影响受众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消极的网络文化冲击致使高校网络文化的教育难度大大增加。在当下各类网络平台监管不足、传播速度极快,借助于网络传播的高互动、易接收、大众化的特点,网络水军制造各类吸睛的舆论焦点话题,使未经甄别的消极网络文化传播蔓延速度超出合理的可控范围,致使网络阵地变成了大众各类情绪宣泄的场所,对主流价值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影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网络文化治理陷入困境,运用网络文化开展有效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在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教育功能仍显乏力。大学生往往是网络平台上行为最为活跃、思维创新最强的网民群体,他们对于网络文化具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高涨的参与热情、强烈的行为依赖,但是在接触网络文化新鲜事物的同时,往往会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产生抵触或者淡漠情绪,长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成就的肯定,与现实世界严重的形成脱节,沉迷游戏、交往障碍等各类问题不断显现。高校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直面解决此类学生焦点问题时,往往存在引导、教育功能作用发挥不足,亟须审时度势,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教育功能。

三、“易班”平台对推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

1.以社区化平台为依托切实强化价值引领

“易班”平台作为综合性网络社区,集成了校园应用、微信、微博、班级管理等多元化功能,切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3]借助新媒体载体优势在宣传、组织等方面强化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有效切实的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做好“最后一公里”,利用传播迅速、生动活泼的表现等特点,将思政教育在无形中植入他们日常接触的各类平台和媒介,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和喜爱。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校只有主动适应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充分發挥互联网新媒体的平台优势,不断增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质增效,融合形成新优势和新动能,强化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以矩阵化融合为契机有效拓宽育人空间

“易班”平台建设成为“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矩阵化相结合的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拓宽网络文化育人空间,用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旋律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熏陶学生,结合高校发展特点,依托易班学生社区,结合传统媒介,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易班”平台建设需要大量学生参与,要组建技术、维护、信息等多支队伍,依靠学生的力量在学生中开展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建设、推广及使用中,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实名制网络有效避免了网民发表不良言论,有利于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实名制注册,使学校掌握全部注册学生的相关信息,有利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方便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以更有效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教育信息,以更有效的形式勾勒出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画卷”,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针对性强、实操性佳、传播性广,有效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为更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育人空间。

3.以精准化模式为目标充分发挥服务实效

“易班”平台以大学生、教师群体为特定的服务对象,为平台内成员精准化地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构建精准、高效、便捷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态圈。一是丰富网络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教师的课件资源和专业资料利用平台实现共享,让学生不但能掌握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更能接触到其他优秀教师教学内容和资料,并且利用新媒体中图片、视频、话题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学生、教师整合入同一网络平台, 实现精准化的网络资源对接。二是加强网络文化教育教学互动,将师生作为主要对象,且依靠互联网的特性,教师与学生可在平台上互动交流,分享学习资料,讨论学习话题,有效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三是加强网络文化教育教学管理,学生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教师、辅导员也可利用“易班”平台的交互性,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当做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培养学生在网络空间理性发声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3次.

[2]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作者简介

李启超(1993—),男,汉,硕士在读,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宝星(1977—),男,汉,博士在读,西北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易班网络文化
易班实名制下陕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生态构建
加强体验式交流,提高易班活跃度
高等学校易班平台推广建设探析
辅导员应用“易班”开展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易班平台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