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大类招生模式的研究
2019-10-21刘占柱李欣宇戴海燕
刘占柱 李欣宇 戴海燕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政策也随之颁布,大类招生政策作为改革大潮中的一份子,正在逐步成长和完善,而作为新生事物也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他们就怎么培养,如何培养,何以培养的好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对某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谈谈大类招生政策在高校中实行的利弊,并加以分析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卓有成效的推行此种模式。
关键词:大类招生政策 人才培养模式 利弊分析
2017年1月19日,国务院公布了《国民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并提出进一步深化“十三五”期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一改革不仅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高校的招生机制、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1]。2001年,北京大学率先推出了“元培计划”,该计划将招生分为两大类:文科和理科。五年后,在“双一流”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同步发起按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改革[2],大类招生有助于避免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同时,通过通识教育平台,学生可以促进他们的普通教育,并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培养跨学科人才。
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本次问卷调查以某实施大类招生政策的高校学生为对象,设置10道题目,分为三种类型针对学生开展相应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5分,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67%。通过数据分析,基本摸清了学生对大类招生模式的了解情况,明确了在此种模式下学生对当下学习生活的评价。
一、大类招生的概念及分类
大类招生的全称是根据该学科的主要类别进行招生。这意味着学校将合并相同或相似的学科,通常是相同的学科,并根据一个大类招收学生[3]。进入学校后,学生将根据兴趣,通过1年或2年的基础学习,双向选择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有三种主要的入学方式:
1.按学科招生
这是大类招生政策在高校最普遍采用的招生方式。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学科大类中,所有专业都应该根据我们在学校招生计划中经常看到工商管理,材料,机械和公共管理等主要类别来填写。例如,厦门大学的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而武汉大学的企业管理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
2.按院系招生
自2005年以来,复旦大学就已经为新生每年实施了为期一年的普通教育。刚入学的新生,无论其专业,都进入复旦大学的通识课堂进行学习,学院建立了适合教学改革的新型学院管理体制。面向一般课程,一年级学生分为四个领域:学业发展计划,大学导航计划,公民教育计划和知识辅导计划。可以看出,复旦大学除了第一年的英语和公共课程等专业课程外,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可能性极高。
3.“基地班”或“实验班”模式
此种模式不做专业的区分,它不受专业大类的约束。例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作为大类招生模式的早期探索,一直专注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二、大类招生的优势
1.夯实基础,培养全能型人才
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从供给不足演变为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就业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当前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但以前根据专业培养学生的模式是专业培训教育,学生很容易出现知识太狭隘,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在大类招生模式中,学生在前几个学期接触了更多的一般知识,学到了更多专业教育可能无法学习的东西,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知识方面,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更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2.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现今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都很详细。高考结束后,大多数学生仍出于对生活选择的无知状态,也不了解具体专业的真正发展前景。所以,在填写志愿表格时跟随这种感觉是很常见的,盲目报考很容易发生。然而大类招生,让学生在一年或两年的时间的基础课程学习中充分了解自己,从而会大幅度提高自己对专业的适应和了解,延缓了专业选择的时间,极大程度减少了盲目选择专业的冲动性。
3.大类招生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根据高考的结果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很少有学生会改变他们的专业,即使他们发现选定的专业不适合自己也必须坚持学习的结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还有许多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就不会有强烈的学习精神,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大学学习失去应有的挑战。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相对前几个学期不进行专业选择的大类招生来说,学生更能在充足的时间内了解自己的喜好,更能精致的进行学习,学习动力加大,学习之风更加浓烈。
三、大類招生的弊端
1.学校过于功利化,削弱了自身特色
在大类招生政策下,几乎所有学校都根据以学院为单位的录取方式,盲目追求文科、理科或专业的基础统一。笔者认为应该与独特的专业特征、稳定的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按专业和学院划分的培养降低了入学门槛,削弱了学校的特色。
2.大类招生相关政策普及度低
据调查,大类招生政策对于学生们来说还很陌生,有53% 的同学表示完全不了解大类招生模式,对于新生事物,大家普遍持有一种相对怀疑的态度,表示选择大学标准不在此;占调查人数1/3的同学认为这种模式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选择空间,15%的学生表示自己特别了解大类招生政策,他们认为未知的世界远比已知的世界更加广袤、深邃。秉着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去了解了大类招生政策。因此我们存在在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探索它,让更多人受益。
根据表1-2可知,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选择一所高校进行学习是因为喜欢这所大学,只有5%的同学是因为学校的大类招生政策而进行的院校选择,还有近17%的同学是以内调剂而被迫去往一所大学进行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大类招生制度下的招生模式还不足以成为招生过程中的一把利刃,学生关注的往往关注的是学校的排名因素。
四、结论与展望
1.落实大类招生方案,利用模块式教学提升教与学的匹配度
大多数学生在大规模招生的情况下,在教学模式、学术发展和专业设置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招生政策不明确、基础知识面广等方面[4]。大类招生在大规模教学中,由于转专业时间较晚,缺乏系统的专业介绍,转专业后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划分不清。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应从最初的政策引入,基础课程设置,到专业转换的过程和分流后的课程设置,学校应根据实际的研究情况,科学地调整和完善系统。利用模块化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不同,将不同培训阶段的内容设置成不同的匹配度课程实践模块。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踏实、科学的选择模块进行学习,既符合学校的教学模式,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进度,一举两得。
2.加强名校的示范作用,提高大类招生模式的吸引力
目前,对大类招生模式,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均存在对政策理解不清、专业研究方向模糊、兴趣与专业不匹配、职业发展规划欠缺等问题,而且存在着对新生事物的排斥感,究其根本在于国内高校对此类招生模式的宣传没有做到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学校方面应积极调整同时课程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适当安排专业分析等方向的课程;另外,在新生报到期间,学校组织一次家长座谈会,家长可以针对各专业和日常学习生活方面对老师进行提问;在学生方面,学校务必组织一次新生入学大会,介绍学校的相应法规,各个分院也要组织属于各个分院独具特色的开学仪式,在欢迎新同学的同时,也让同学们了解本学院的滴滴点点。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各专业的科学普及,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应充分发挥以辅导员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支撑力量,优秀校友、研究生兼职辅导员以及优秀毕业生等资源,全程宣传此类招生模式的优势,提前帮助学生感受大类招生的魅力,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
3.深化教育实践改革,促进实效,摸清“通才”与“专才”教育的联系与差异
目前,学生在政策实施后没有很强的认同感。一方面,由于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学生更多地反映出学校在大规模招生的情况下,要平衡通才与专家对立的统一,落实彻底改革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5]。首先,在通识教育阶段,基础教育与专业普及应同步进行,这样一来,能大幅度降低分流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规划混乱的现象;其次,在专业普及阶段,每个大类的专业课程都是开放的、共享的,使学生在有足够的学习资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钟国忠,邱吉福.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2).
[2]周燕学.地方高校转型对大学生学业引导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4,12(12).
[3]周旭峰.大类招生,你的了解有多深?———解读2014年高校大类招生[J].高校招生,2014(2).
[4]周伟.经济与综合类高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經济,2012(10).
[5]潘妤妤.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方式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通讯作者
刘占柱(1976-),男,教务处,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副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
李欣宇(1996—),吉林榆树人,吉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理论的研究。
戴海燕(1980—),辽宁人,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工作,吉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