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2019-10-21周活力李翌萌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6期
关键词:行气疏肝通则

周活力 李翌萌

【摘  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关键词】胆囊疾病疼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61-02

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 、嗳气、厌油腻,体格检查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1],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阳性结果基础上来明确诊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治疗多从止痛、抗感染等对症着手,或行胆囊切除术及ERCP手术,大多近期疗效较好。但是,许多胆囊疾病患者的腹痛存在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生活,现代医学对此多应用消化酶制剂治疗,疗效不能满意。“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祖国医学对于腹痛的病机总括,从这方面着手,辨证论治胆囊疾病的腹痛,能够对缓解疼痛,减少复发更有帮助。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时就有了相关论述,可将它归属为“腹痛”、“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疏泄不利致“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失濡养所致“不荣则痛”[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谓:“胆病者,善太息,呕宿汁……嗌中阶阶然数唾。”《素问?缪刺论》有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曰:“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灵枢?胀论篇》则曰:“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灵枢?五邪》中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经脉篇》亦云:“少阳经……是动则痛,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准确描述了本病的症状,并对实证腹痛的病机作了阐述,多因气滞、血瘀、湿热、砂石等原因所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皆为“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中又云:“热气留于小肠,腹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叶天士说:“积阳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及“络虚则痛是也。” 《素问·举痛论》提出“血虚则痛”。张景岳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云:“肝血不足,……为胁肋痛,为少腹痛,……凡此皆肝血不荣也”等。历代先贤也有阐述虚证腹痛之理,多因阴虚、气血不足等原因所致阴虚郁滞、脾胃虚弱,皆为“不荣则痛”。

本病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阴虚郁滞等,病位在胆,病机从气滞、石阻、血瘀、湿热、阴虚、气血不足等考虑,所致肝胆疏泄失常,则不通则痛,或由于各脏腑失于濡养,则不荣则痛。治疗上分虚实而治,宜理气、消石、活血、清热祛湿、滋阴柔肝、益胃健脾。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据证加减。肝郁气滞证应疏肝理气,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香附、陈皮理气,川芎行气活血通络,白芍、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脹满、脉弦等肝气郁滞之证[3]。湿热蕴结证应清热利湿,行气通络,予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茵陈、栀子、大黄清泄肝火,柴胡行气疏肝,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养血。瘀血阻络证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予血府逐瘀汤或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方用红花、当归、桃仁、生地黄、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枳壳宽中行气,桔梗宣肺气,牛膝引血下行,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疏肝利胆,缓急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阴虚郁滞证应养阴柔肝予一贯煎加减,方中枸杞、生地滋养肝肾,麦冬、沙参、当归养阴柔肝,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砂石瘀滞证应软坚化石、行气化瘀,予五金汤加减,方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清热利湿、排石通淋,郁金理气通络。脾胃虚弱证应益胃健脾,治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补中和胃。此病重在“通、荣”,但二法并非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在辨治之时,亦有相互包容之道。

此病易反复发作,缠绵迁延。故应当注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以防病之始。尽量食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油腻,生活规律,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凉性食物,因为饮食不节,过量食用肥甘厚味,使脾胃损伤,以致湿热内生,胆气郁滞不通。调畅情志,气机调畅,利于病情恢复或减少复发。护理得当可减少本病的复发的概率。

胆囊疾病之腹痛,因胆属六腑,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实证多因各种实邪阻碍经络气机导致胆腑运行不畅,治疗应以通为主,通则不痛。虚证多因胆腑失于濡养,治疗应以荣为主,荣则不痛。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在各方证里配伍行气通络,疏肝利胆,养阴柔肝之品。从“通、荣”着手,从整体观出发来进行辨证论治,注重肝胆脾胃互调。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66 -174.

[2] 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年11 月第32 卷第11 期

[3] 潘丰满.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验案举隅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年11 月第21 卷第11 期  120-121

作者简介:

周活力(1988-),学士学历,现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行气疏肝通则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从“肝脾肺”视角论燥湿行气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通则有路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保险业首个团体标准《农业保险服务通则》发布
通则有路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战国时期房中学著作《行气铭玉杖饰》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