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19-10-21叶玲玲
叶玲玲
摘要: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应该公平的得到学习的机会和科学有效的指导。在面向学生进行整体上的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课程和教学等方面进行灵活性调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科学学习应考虑学生和社会双方面的需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这种转变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要追求更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必不可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利用自身学科教育,抓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引言: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统筹兼顾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现代小学科学教学的要求和需要。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怎么样做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值得研讨。本身心理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不是孤立的,但是它又不能作为教学的主体出现在科学课中,所以要科学的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在科学教学中进行渗透,这样才能更高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小学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21世纪的重要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细心周到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对于各科教师来说,教学的内容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也是极其重要的。学校的存在,就是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健全发展的人才。因此,小学科学的教学也应该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抓住小学科学教材的教学要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科学就是“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小学科学课程就是将还未接触过科学知识的孩子带入科学的世界,以此为线索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重视科学知识的利用,注重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用科学课上学到的思路来解决其他学科遇到的问题。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人们时刻接触到的“物质”,到底使什么,为什么会存在?它们从哪来又到哪里去?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时常思考的问题。在科学课上讲到涉及此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用恰当的线索进行代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这样做很显然会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对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良好的学习心理促进课程学习的一个典型例子。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也有许多需要学生DIY的小物件。这些操作如果在课上或者课下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未尝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材为引导,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和实践。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深刻,不仅能够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还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找到生活的意义,以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另外,小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意志力薄弱是在小学生中常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可以为学生们讲述科学史上伟大人物的成长经历。这些故事可以在心理上暗示學生,使他们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磨练学生的意志。
小学科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经过诸多实践证明,科学课上不仅能传授给学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小学科学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代的小学科学课程,不同地区采用的课本各不相同,目前流行的教材有很多,并且各具特色,但是无论哪一版的教材,内容上都足够小学生学习使用。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因此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典型活动和重点实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科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很多教学内容都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存在的。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不是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中发生的任何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我们个人,这两个内容是相似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控制声音》这一课时,学生们通过选择不同的隔音材料和不同的方法,进行“隔音”比赛,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这个知识点可以进行拓展和眼神,使学生掌握基本常识,知道耳朵是人体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生活中要保护自己。这样,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各部分的作用,养成保护自己的良好习惯,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
课堂上,要进行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强制灌输,避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全面进行科学教学的同时,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推理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应该能够学会科学有效的分析问题的步骤,掌握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谁运动得更快》这一节时可以通过教材上得图片对比以及问题分析将学生得思维引入本节得内容中来,接着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得到启发进而使得学习的方向更加明确,这种通过老师引导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比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的多。这种思辨的过程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不仅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好的教学方法配合教材的挖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更有代入感,并且合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人在乐观的环境下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不是会经常因为一个角色的感情而影响我们自身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内容准备合适的教案,通过一定的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形成一个学生乐于学习的环境。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在海洋中不断摸索,最终在知识中畅游。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很活跃,适合进行学习,在科学课上养成好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满足感,寓教于乐。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国家在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具备多媒体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恰当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到科学探究的情境中去,并且教师会和学生共同实现探究的过程。如播放《电报与电话》一课中“电话发展史”的视频,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电话发展的历程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融入该氛围,从而围绕电话的发展等进行谈论与交流。学生能够从中更好地去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健康倾向,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掘课本以外的科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利用课下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学校里,教师要言传身教相结合,在教学中,自己要亲自为学生示范,教师如果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那么肯定会让学生喜欢上老师的同时喜欢上科学这门课程,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最大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改革的力度恨到,小学作为人在成长过程的启蒙时期,受到教育部的广泛重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立足。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身体力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学聪.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文理导航(下旬),2017,(5):120.
[2] 马许瑾.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科研论坛,2009,(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