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019-10-21励薇

青年生活 2019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小学语文

励薇

摘要:语文在小学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承担着小学学生对于初级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与传授汉文化重担,同时还是一门包含很多其他方面因素的学科,它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生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诸方面,这些方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小学的很多课文也都掺杂着人物心理描写,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味人物的心理,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心理发展起到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教授语文课本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现在孩子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学业的压力、社会竞争的加剧,儿童固执、偏差、自私等不良心理问题日益明显,所以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前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不仅要教给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審美情趣。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感知、理解、记忆、判断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利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小学教育真正优化成素质教育。小学生的心理还处在发展阶段,是培养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最佳时期。而语文课的很多内容,都能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教育作用。小学语文课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在语文课上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让小学语文教学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最好方法。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我所教过的班级的学生与我关系特好,学生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来找我聊天。 对于发展心理健康来说,小学生心理发展最有利的特点就是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小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思维能力、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未成形,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都有待发展。通俗的来说,就是萌芽时期,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还处于模糊时期,对于是非也没有明确的对错判断。所以在这样的时期,外界信息的输入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这一阶段对于他们的输入,可能会成为他们对事物的基本认知,从而影响儿童的一生。

二,小学语文课的特点

1工具性

培养孩子基本文学素养: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在各方面都有所包罗。首先,小学语文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读书认字。再者就是学习古诗和中外有名的文章。在认字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学习分析句子组成。人物情感等内容。语文课培养孩子对于文学的基本素养,为孩子以后学习文学打下基础。语文课本的内容还会涉及科学、自然学等众多领域的内容,因此也是是孩子初步认知世界的工具。

2思想性

教会孩子进行人际交往:对于儿童来说,语文是学会以后怎样与人交往的重要工具。课文中人物的说话风格、待人处事风格,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以后的交往风格。再讲课时,老师也会深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会对人物的思想品质进行评价,也会对好坏人进行区分,这就是孩子对于品格的好坏有了基本的认知。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会对孩子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因此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便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3艺术性

语文课的内容结合了自然学、科学、人文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让孩子对艺术有了初步的认知。

4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基础上,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综上,小学教育具有综合性。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

四,将心理健康渗透到语文课的方法

1,随机性

虽然很多语文课本的内容都包含心理教育资源,但也不能时时刻刻将心理教育加入到课程讲解中。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让学生能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教育,而不是明摆着给学生传输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最重要的还是语文知识的教授,一些内容会真真切切需要讲述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再考虑用好的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教育,而不是强行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要出手到恰到好处。

2,适度性

语文课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记住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辅助语文教育,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时间不宜过长(-般只能利用3-- 5分钟时间) ,如果一节课40分钟的学科课有20分钟集中渗透,该叫心理健康教育课了。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渗透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程度;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注意渗透的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收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

3,自由性

教学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同学与老师间、同学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完成学习,要比老师一人教授全班听讲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多。所以,在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就是用自由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提出疑问,进行交流,再由老师结合实例进行有力的解答。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五,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关键

心理健康能否成功渗透到语文教学并被学生接受,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情况和教学方法。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把教学看作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接纳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促进学生良好情绪的发展,而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容易认为“教书令人烦恼”、“学生不服管教”,使自己的心境处于不佳状况,如果不注意及时控制和调节,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偏差,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

1良好的心理状况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在学校里,老师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是在课堂上,很多儿童教师需承担起儿童日常生活的责任。所以,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处世态度乃至言谈举止,对于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和雨露。教师的举手投足,可以使学生心领神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一次严格的要求,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一次爱心奉献,可以使学生一生铭记。给一个学生关怀,会使全体学生得到温暖;给一个学生以鼓励,能激发起大家的热情;给一个学生的冷漠,会刺伤众多学生的心。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具备好的心理状况,才能承担起教育儿童的重担。

2,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在于学生本身,而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多现实生活的实例都表明,老师在上课时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整个班级同学的只是吸取成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就更需要老师掌握有效的方法教学。如果一个老师掌握不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法,那么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育都失败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渗透到小学语文课中,重点在于教师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的基础,然后熟练掌握不仅仅是语文方面的内容,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也应该熟记于心。只有这样,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才能成功,儿童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祖国的未来才能茁壮成长。

结束语: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生的启蒙老师,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賈彦秀.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05):8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小学语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