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素养的定位与思考

2019-10-21王秀莲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16期

王秀莲

摘 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坚实基石则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知识的积累 知识的迁移 运用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语文素养的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出转变了以前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成为一个富有时代色彩的词语,意味着对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育体制的反叛和升华。如果稍一注意青年一代的素质,不难在他们身上发现我国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人类之所以不断地走向文明与进步,就在于人类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力图纠正。语文素养的提出便是人类纠正自身错误的标志之一。语文素养的提出,如一块石子落入历史的河流,激起了千朵浪花,激荡着人们的思维。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虽然语文素养已提出并成为《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响亮的名词、但是有些人对“语文素养”一词的概念仍然模糊不清,关于“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从字面来理解“语文素养”的意思则是“关于语文的平日的修养”,即使如此,我们对“语文素养”一词仍没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如果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偶尔做出了一件出格的事,就会有人说:“真是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这就是说,语文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包括人品、人格素养。一个人除了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是,正好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以为他是一位校工,就让他暂时看管一下包,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一个多小时才回来,老人还在那里尽职尽责地替他看包。几日以后的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人的心里是怎样的震撼啊!读了这个故事,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的人格。前几年的“道德滑坡”现象就是教学没有注重人品人格的培养。一个外企招聘人才时故意仍在地上一个空白的本子,数百名应聘者视而不见,只有一人捡起了那个本子,而捡起本子的人就被聘用了。因为那个人懂得节约,不会为公司浪费一分钱。人品人格的培养要比知识的传授还要难以把握。教师能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去培养学生的人格、人品。

三、语文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的素养

为什么有些教师能够给学生以终生的影响,如藤野先生之于鲁迅那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修养无形却无处不在。无论教育改革的风向如何变换,都始终有一个不变的问题横亘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教师的素养问题,任何教育改革离开了教师的素养做基础,可以说都无从谈起。国际社会把二十一世纪看作“信息与精神文明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与国际竞争人才使命的教师,更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因为教师总是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还可能对学生的个性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我高中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特级教师,他简练而富有诱惑力的语言吸引了每一位学生,他不加雕琢的教学过程是那么引人入胜,然而一件小事却改变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因为有一天,学习课代表如实上报了他自习看迟到的情况,他竟破口大骂。后来,我得知他与校领导不和,而课代表正是该校领导的女儿。不管什么原因,数学老师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出现了这种情况,学生还会心如止水般地去听课吗?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各方面素养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精神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性格。

(二)家庭因素

尽职的家长不仅要为增强孩子的体质、开发孩子的智力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奠定基础,如果只看到孩子聪明,满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等,只是给孩子娇纵的爱,迁就孩子,将来就很难成才。智力水平和人格力量是构成孩子能否成才的两个重要支柱,人格为智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力量。因为,人才绝不是由智力决定的,主要是由求知欲、进取心、纪律性、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而决定的。

(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提高语文素养已经为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落实。自提出新课程改革以来,掀起的波动确实不小。各种媒体、大会小会谈论的都是课程改革,上课的方法变了,故事诵读也花样翻新了。长达二十分钟的表演只有几句诗,都成了吹拉弹唱,小学一年级也开始小组讨论了。是教师为孩子上好一节课服务,还是孩子为教师完成一节课任务而服务呢?如果课堂上的花样翻新不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那宁可不要。形式与内容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而教学内容则是主要的。所以教师应该新课程改革中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R].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址《小学语文》学术研究学术论文.

[2]崔峦.关于课程标准的报告[R].选自“西部地区阅读教学观摩研讨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