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生的创业困境
2019-10-21唐鹤轩
唐鹤轩
摘要:“双创”战略的提出激励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因为地缘因素、教学定位等原因使得地方高校学生创业道路较为艰难,本文基于地方高校学生创业中的实际困难,从政府、学校、社会等要素入手提出解决路径,指导地方高校学生走出创业困境。
关键词:创新创业;地方高校;大学生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双创”概念提出的近五年来,中国创新驱动的成果显著,在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显示,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从2016年的25名提升到2019年的14名,实现了连续四年不断攀升;在世界前五大科技集群中深圳-中国香港、北京入围。高校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的主力,在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不断加大投入。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该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当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构建螺旋化的创业培养体系。
一、地方性高校学生的创业困境
(一)创业的科技含量较低
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地方高校多是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科研水平、科技创新的能力上与“双一流”高校的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以往大学生创业呈现出的精英化、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以专利技术以及高级技术人才为核心的创业不同,地方高校学生创业多以服务类、文化创意类、教育类为主,涉及科技领域的也多是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进行资源整合的创业,创新性以及科技含量较低。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地方高校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产品易被同类竞争者或是潜在竞争者替代,商业模式也容易被复制,造成创业的成功率以及企业的留存率较低的状况。
(二)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起步较晚,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与“双一流”大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上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大多采取“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相关的课程多为选修课,并未有效的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停留在创业原理的知识层面,有的地方高校仅把创业教育当成GYB(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教育,而对在创业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如选择企业法律形态、估算创办企业的启动资金、是否需要购买保险、计算企业现金流量等却没有具体的讲授,导致一些学生在创办企业后都不知道要如何纳税,如何制定企业的利润计划。在师资水平上,地方高校大多没有专职的创业老师,多数是由经济管理类老师、高校思政辅导员、高校行政人员兼任,创业教师多数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求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
(三)受到区域经济及环境因素的局限
地方高校多在二三線城市,人口基数、受教育程度、人均收入以及消费水平与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相比都略显不足,二三线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通讯设施设备也不完善。对于创业者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产业结构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能否成功,二三线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国企在二三线城市的影响力较大,具有一定规模且有较大影响力的私企较少导致创业文化的缺乏,社会环境对于创业失败的包容性也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使得很多人因为惧怕创业失败后的社会舆论压力而选择不创业。另一方面一个地区的经济如果是以国企为主导,那必定投入到私企运营中的资本就少,私营企业难以享受到优惠政策,政策不到位、门槛过高直接导致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助力不足。
(四)缺乏群体效应
地方高校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较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个三线城市多数只有一所本科院校,在校学生创业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大胆创业和创新的勇气,需要群体的力量来攻克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使得青年联合创业、跨界创业成为最新的创业趋势,一线城市有专门为创业者设立的创客空间,在创客空间里创业者围绕着创业过程中的需求形成了创业生态圈,创业者在产生创业灵感、寻找制造工厂、进行融资、市场推广等方面都能找到支持与帮助,良好的硬件与软件设施、高学历创业人群的聚集,易于良好创业氛围的凝聚,有助于增强创业者的创业信心,增加创业成功的几率。
(五)融资渠道困难
当大学生创业到了一定阶段必然要进行融资,地方高校的学生常因缺乏融资的渠道、导致企业缺少流动资金无法扩大生产规模,错过企业发展的机会导致企业倒闭。造成地方性高校学生创业融资难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且大学生普遍缺乏融资方案设计的经验,设计的融资方案不实际无法打动投资者。二是缺乏校友融资的渠道,“双一流”大学许多创业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优秀校友的支持,无论是从创业经验上还是融资渠道上,校友关系网都能给予很大的帮助。
二、地方高校学生创业困境的解决途径
(一)地方高校要增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创业之本,地方高校要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把创业教育真正的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而不仅把创业教育当成专业教育的补充;地方高校可以引进SYB(创办你的企业)以及KAB(了解企业)培训体系,让大学生提前掌握创业相关知识预知创业中将要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其次,地方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培育,设置专职的创新创业老师,提升兼职创业教师的能力,夯实理论基础与学科素养,多去了解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创新创业课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集实践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课程,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活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思维,这就需要教师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技术手段;同时地方高校也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推荐优秀的教师去相关企业、产业孵化园区、创客空间挂职学习,积累相关经验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
(二)打通融资渠道
解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增强大学生财务管理的知识水平,加强对大学融资知识及法律的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在融资过程中自觉抵御利益诱惑;同时也要增强学生融资方案的设计能力,学校可以采取“半孵化”的模式,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公司的财务体系,为以后的融资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政府、学校、相关机构要加大供给侧的改革力度,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地方本科院校创业的扶持,把国家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贷款财政贴息的力度;利用政府自身优势搭建大学生创业信息平台,建设集权威性、易获取性为一体的创业信息交流平台,畅通大学生融资信息获取渠道。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来,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风投资金,在后期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相关机构也可以为大学生的运营提出管理和财务方面的意见,也要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监管与审核力度,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留存率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根植地方经济,提升创业技能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的立足点还是要回归地方经济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发展特色产业,挖掘地方经济与文化亮点。同时大学生也要提升创业技能,首先做好心理建设,创业是一个艰辛的历程要承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要适应长时间的加班工作也要培养果断决策的魄力。在创业前做好商业计划,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运营的情况及时的作出战略调整,制定明确的公司制度做到责权分明,对阶段目标的实施进度进行严格的考核。大学生在创业时也要多深入基层,深入地方企业的一线,了解企业生存运营的状况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温治,马明.“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18-20.
[2]郑巧.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西南金融,2013(0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