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与熊掌可兼得

2019-10-21杨颖

速读·上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联系高考阅读

杨颖

摘 要:阅读是深植于人类灵魂深处的基本需求。通过阅读,人类完成对自我内在的认知、和他人外部的交流沟通,达成提升完善自我的深层需要。毋庸置疑,阅读在人类学习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今,阅读理解不但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更是其他科目分析理解题意的基本技能。长期以来,阅读从功能角度被分为欣赏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欣赏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的区别更是极为明显。他们往往乐于进行欣赏性阅读,而为高考的功利性阅读所苦。其实,欣赏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可以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关键词:阅读;高考;联系

所谓的欣赏性阅读,指的是为了追求精神的愉悦,从兴趣和欣赏的角度出发,随意轻松地对文本进行或深或浅地阅读。功利性阅读则是为了达成某种明确的目的而从内容、结构、情感等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功利性阅读带有明显的功利特征,而高考语文阅读的考查则属于后者。

恢复高考之后,语文阅读在“应试”的强大压力之下,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学生在拿到阅读文本之后,只需生硬地套用术语,空洞地呼喊口号,便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而如今,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语文阅读的考查方式也呈现更多、更广和更深的多元化趋势。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为例,试卷总字数超过7000字,阅读量大大增加;从文本类型上看,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皆有涉猎;从选材上看,科幻小说、实用类文本应有尽有;从题型上看,开放型试题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语文高考改革正在试图打破功利性阅读的僵化限制,弥补以答题套话来限制考生阅读思考的缺漏,力求通过高考的指向性作用,把阅读作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进行培养。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做到将欣赏性阅读与高考阅读联系起来,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对高考阅读的训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慢慢浸润,层层深入,最终达成养成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最终目的:

1.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需要,养成随手读、随时读的好习惯。读书没有时间处所的限制,也不必太过在意题材内容,只要是于自己有所帮助,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课余饭后,尽是读书之时;教室寝室,庭院小径,皆为读书之处。以中外名家为师,与古今佳句为友,在小说散文中触碰世界,于诗词文赋中感受悲欢。正所谓熟能生巧,当阅读成为铭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胸中有沟壑,脑中有佳句,需要用时下笔一挥,自然便可思如泉涌。否则,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以文字抒发情感、寄托情志,在考试的时候也会觉得笔触凝滞,情感冷涩,言无可言。

2.以兴趣为前导,不断丰富文章阅读的层次和界面,拓展阅读的空间和范围,最终达到涉猎群书的程度。高考阅读文本的选材,在时代特点的指引下,越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实用文本、应用文体……出题者力求打破选材的限制,展示文学本身的魅力,拓展考生的阅读面。因此,我们的中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应该以兴趣为先导,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切入阅读,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完成阅读层次的提升和扩展,一篇有趣的小说、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甚至是一段趣味小对话,都可以成为阅读的素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进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3.我们的学生除了熟练掌握和运用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从文本内容、作者情感、行文结构等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之外,还要深入分析文本与时代精神、人文素养等要素的契合,以适应高考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今高考语文试题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试题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中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受到时代精神的感召,目标明确地分析出文本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不会出现偏差。

4.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欣赏性阅读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分析方法解读文本。新课标既注重对作品语言形式的细致分析,也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感受,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评价和探索提升。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不拘一格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如一篇读后感、一篇书评,一次争锋相对的辩论赛,一次准备充分的演讲,甚至可以是一部学生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所以,阅读分析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自主独立的思考,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

5.以阅读为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阅读,不能只停留在零散、碎片的阶段,而是应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触类旁通,通过延伸、旁联、整合等方式,将文本上的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成為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读到盛唐的有关文本,我们脑海中便可以联系到边塞诗派、山水田园派等诗歌有关常识;读到靖康之变的有关史料,脑中自然而然浮现出辛弃疾、陆游等南宋爱国文人的有关诗篇,有了阅读积累,进而深刻理解分析这些诗人作品中浓烈的爱国热情。最终的阅读,不是文字的简单认知,而是从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几方印证,形成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

最后,我们需要明白,阅读不是墨守成规地生硬套用术语,也不是望文生义地胡编乱造。学生只有打破为了分数而品读文章的功利枷锁,将阅读视为陪伴自己一生的挚友,解读文本、获取分数才不是让人茫然无措的难事。阅读,本来便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交流联通的方式,无谓功利。它不只是博取考试高分的工具,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外化。去除阅读的功利性,使阅读深化为自己无法遗忘的技能,伴随我们终身。我想,这便是语文新高考改革的远大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曹长顺.联系教学实际,体现以人为本——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14(28):78.

猜你喜欢

联系高考阅读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