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谚语英译研究
2019-10-21宋海粟
宋海粟
摘 要: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和一定的风土人情。本文通过将功能对等理论与汉语谚语英译相结合,探讨了该理论指导下翻译汉语谚语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关键词:谚语;功能对等理论;翻译
1.引言
中国的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既反映了一定的风土人情,也表达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性和特性。中国谚语生动有趣,流畅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寓意。本文将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谚语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译入语读者呈现富含语言魅力的谚语英译文本,促进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期,奈达总结得出了一个新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他首次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的概念对“动态对等”这一概念进行了替换。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功能对等,即强调原文与译文所表达的含义要一致,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将目标语读者的反映考虑进去,努力使目标语读者享有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较之保持原文的表达形式,再现原始信息则显得更加重要。
3.功能对等理论在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3.1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不是原语和目的语在词义上简单地堆积或不加分析和推理的直接翻译,而应该根据其语境,做到充分的分析和推理,从众多信息源中做出最佳取舍,以达到译语语义和源语语义的最大趋同。
例1原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译文:It takes ten years to grow a tree,a hundred years to cultivate talent.
分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因此,这句话寓意着国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继续、繁衍、传承。原文中的动词“树”引申为“成长”和“培养”之意,对应译文中的“grow”和“cultivate”,名词“木”和“人”与“tree”和“talent”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直译法中的词汇对等原则,简洁明了地为读者呈现了完美译文。
例2 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Blue comes from indigo but is bluer than the plant itself.
分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原文中的两个名词“青”和“蓝”分别对应了译文中的“blue”和“indigo”,动词“取”处理成了动词搭配“come from”,后文中“plant”的采用成功遵循了英语擅长使用不同的单词来表示同一意思的特点,体现出直译法词汇对等的特点。
例3原文:一山不容二虎。
译文:One mountain cannot hold two tigers.
分析:“一山不容二虎”出自欧阳山的《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含义是一座山不能同时生活两只老虎,比喻两人不能相容,在一起就会有冲突。在此条谚语中,译文与原文在结构形式方面和內容方面都保持了一致,完全符合直译法的规则。原文中的两个名词“一山”和“二虎”在翻译过程中均得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对应,分别翻译为了“one mountain”和“two tigers”。
3.2意译法
意译与直译是相对立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只保留原文内容、不保留原文形式。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使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这时译者会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例1原文:爱屋及乌。
译文:Love me,love my dog.
分析:爱屋及乌出自《尚书大传·大战》,释义为爱其人而推爱及与之有关的人或物。原文在形式上非常简单,仅用四个字就表明了内涵,但译文却与之相反,相对比较复杂,使用意译法后所呈现的译文与原文在词汇方面并不对等,但所讲述的内容与功能却是相似的,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功能对等原则。
例2原文:活到老,学到老。
译文: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分析:“活到老学到老”一语,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深层含义为“学无止境”。译文采用了意译法,运用了“too......to”的结构,译文字面意思为“永远不能因年纪太老而放弃学习”。虽然译文并没有与原文保持形式上的对等,但同样表达出了“学无止境”的内涵。
例3原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译文: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
分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语出《镜花缘》,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原文对仗工整且十分押韵,而译文并没有遵从原文句式,而是针对其主要内涵进行了翻译,这正体现了意译法的精髓。
4.结语
谚语的显著特点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度且有内涵的道理,因而经常被人所引用。在国际交流与沟通中,大家擅长选用本国生动有趣的谚语,所以,选择适当的理论作为指导,并结合具体的翻译策略对谚语进行翻译,准确传达谚语的含义对译者而言意义重大。本文选用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以其中的“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为原则,结合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技巧,提高了译文谚语与原文谚语的相符程度。期待对谚语翻译进行的分析探讨能促进谚语在翻译实践的应用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促进。
参考文献
[1]陈文伯.中华谚语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2]土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许渊冲.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