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演唱艺术中的动态平衡

2019-10-21赵丽

黄河之声 2019年20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二度创作

赵丽

摘 要:歌唱学习中的训练声区分为三个声区,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为了达到声区的统一,就需要“面罩”技巧训练。消除声区的裂缝(断裂、间隙),达到声音的位置和音质、气息需要歌者身理机能的调节技术——动态调节。实现了这个动态调节,便能实现平衡,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

关键词:声区;动态平衡;二度创作

一、声区的动态统一

歌唱的声音主要分为真声、假声和混合声,真声是声带主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假声是声带边缘振动发出的声音,混合声则是高音区假声中带有真声成份,中、低声区中真声中掺有假声的成分的声音。为了达到声区的统一,必须进行科学训练。低声区的技巧训练需要带上头声产生面罩共鸣,高声区的技巧训练需要假声成份的掺入。

“面罩”共鸣要求歌者在歌唱时,将声音集中于眼睛下面至口唇上面这一部分前方的区域,两眼与眉间处有轻微的振动感,形成一个三角区域,仿佛把声音集中在一个“面罩”里,从而得到一个良好的头腔共鸣。获得“面罩”唱法是美声唱法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学家金铁霖认为真假声混合问题在于真声要唱在假声的位置上,也可以说是假声位置上的真声演唱。这就需要用到“面罩”唱法,从下行往上行音域歌唱时,随着音高的上升,需要减少声带振动的面积和幅度,真声减弱使声带变薄,增强声带边缘上端振动面积,假声增强。反之,则真声声带振动幅度和面积越来越大,真声的比例增加。但是,必须有“面罩”共鸣——即头腔共鸣的“掩盖”。真假声的比例在每一个声区中、每一个过渡音中都需要调整,这种调整是在“面罩”共鸣的掩盖下微调(微变化状态:真假声的比例变化)的一种动态反应,进而实现声区统一的无间隙的对接、声区的平稳落地,达到了声区的平衡。

二、歌唱中的动态分析

动态,有“动”的意思,代表一种动作的行为或者变化,是运动变化时的状态,也是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活动神态。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学家沈湘先生说:“歌唱是一种运动”。

我们通常说声乐演唱时气息要有流动性,情感表现需要手、眼、身、步,舞台表演者有适当的肢体动作,在歌唱时,都需要这个动态的表演,使观众看到精彩的艺术形象的呈现。这就需要歌唱训练,从一个自然嗓音到优美声音这个训练过程需要反复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歌唱者需要对自己的身体各部分器官产生的对抗进行协调、配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这种歌唱的动态平衡贯穿于歌者的歌唱始终,这个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歌曲中吐字,咬字,声区的转变,人物角色的刻画等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刚刚建立起来的歌唱状态又被新的歌唱打破,重新建立起歌唱状态。所以歌唱的过程是平衡的打破和建立新的平衡狀态,动态的平衡是永恒不变的。

三、歌唱气息的流动性和平衡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方式,歌唱也是如此,歌唱中每字每句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歌唱气息的运用也离不开“呼”、“吸”两者运作的相互交替,两者密不可分。

歌唱开始吸气后,有一个小小的自然停顿,瞬间停留,这个短暂的停留使吸气的力与用气的力相互对抗。利用这个对抗性,在横隔肌运作下,产生了对气息的控制,使吸进来的气,缓慢地呼出。气息在控制下缓慢流出,以保持气息通畅,得到持久使用。

气息是歌唱中的源动力,歌唱中歌者的歌声源动力是靠气息的传送,气息运作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支持。气息吸进来后冲击了声带,产生了振动而发出了声音,歌唱者在演唱中,必须灵活运用呼吸,像小河流水源源不断的使气息流动。没有循环流动的气息作为声音的支持,声音就会“白”,“僵死”,没有泛音。倘若使气息流动起来,就需要控制气息,气息一旦得到有效的控制,声音便会持久,具有较好的平衡能力,使歌者能获得一个较好的歌唱状态。只有熟练掌握对气息的控制力,才能使歌声运行的游刃有余。

例如李之仪作词,青主作曲的歌曲《我住长江头》,这是一首抒情歌曲,更是一首情歌,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借对爱情咏叹出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从旋律中看出滚滚的长江水,绵绵不断一浪高过一浪,向远方推送。这要求歌者对气息的良好控制,使气息有线条的抛向前方,在横膈肌有力的控制下,使气流动涌出。在气息的推动下,把每个字吐清,使字与气息不断地相互推动,完成一个个长的乐句,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送给远方思念的亲人。

四、二度创作

演唱时,为了展现歌词的内涵,需要展开联想,描绘一幅幅画卷。画卷与歌词叙述故事的情绪表达是相似的。歌者根据自己这首歌的歌词和音乐,在每一次的演唱中得到升华。

例如韦翰章作词,黄自作曲的歌曲《春思曲》,这首作品生动描写了少女对远方爱人的思念,歌词中有孤独、惆怅、向往、期待四种情愫的描绘,表达出主人翁内心的起伏跌宕和叹息。钢琴伴奏出现的三连音,是雨滴的声响。一幅淅淅沥沥的春天夜雨的画面进入歌者眼前,歌词:“潇潇夜雨……未成眠。”这幅画面使歌者唤起孤独的情感。“今朝揽镜,应是梨涡浅。”画面浮现在眼前,歌者眼前是镜子,看着镜中的自己,充满了惆怅的心情。当歌词唱到:“怕睹陌头杨柳……更妒煞无知双燕,”这个时候,歌者的眼前出现一排排初萌芽的杨柳,飞来一对燕子在吱吱叫,充满的生机使歌者的内心更加期待和向往。黄自准确地刻画出诗词的内涵,使歌者眼前产生流动的画面。歌者通过音乐、歌词内容与画面,在此基础上歌唱时,被眼前一副副动感的画卷所吸引。再次触动歌唱者内心,使歌者发出的声音融入到这个创作环境里,使声音的想象插上翅膀,但是所有想象的画面不能超出歌词的限定,必须贴合歌词,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一环扣一环,思维更加集中在作品主人翁的情绪中,达到了创作的顶峰。

[参考文献]

[1] 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增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4.

[2] 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3] 龚荆亿.艺术指导—中国声乐作品分析(一流学科建设讲座),2019,4.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二度创作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
变“动态平衡”可“畏”为可“近”
浅谈动态平衡问题的解法
浅论讲故事的几个要点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