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尺谱与简谱记谱法的差异研究

2019-10-21秦思湘

黄河之声 2019年20期

秦思湘

摘 要:工尺谱是中国传统记谱法的一种,并且是广泛应用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记谱法,与律吕谱、减字谱等记谱法相比工尺谱的使用频率更高,它是唐、宋以来,至今还在民间使用的传统记谱法。现今熟知的民间传统乐器、戏曲音乐等主要都是通过工尺谱这种记谱方式传承下来的。但工尺谱与现在通用的五线谱和简谱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就以工尺谱和简谱两种记谱法为研究对象,对这两种记谱法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读者更快捷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

关键词:工尺谱;简谱;记谱法

一、音高表现方式

简谱是通过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表达音高。而工尺谱则是通过汉字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来表达音高。工尺谱的基本音级为上、尺、工、凡、六、五、乙,分别对应简谱的基本音级1、2、3、4、5、6、7。其中合、四、一是六、五、乙的低八度表达方式。在表达比基本音级高八度或低八度时,简谱采用在基本音级上或下加“·”来表示,如:表达比“1”高八度的音级写作“1”,表达比“1”低八度的音级写作“1”。而工尺谱表达高低八度则是对基本音级的谱字进行变体来实现,表达比基本音级高八度的音级时,采用在基本音級左侧加“亻”,表达比基本音级低八度的音级时,在基本音级的最后一笔加“丿”。如:“上”的高八度写作“仩”,低八度写作“上丿”。(注:合、四、一除外。)

二、谱例书写方向

工尺谱与简谱的书写方式与汉字书写方式息息相关。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开始相互交流,大量海外留学的学者归国,把外国宗教典籍、西方文学作品以及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在对外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中国传统自上而下的写作方式给英文专有单词和阿拉伯数字等翻译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大批知识分子的呼吁下,中国开始对汉字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将传统竖排书写方式改为横排书写。简谱就遵循了这种现代通的用书写方式,即左起横排书写,先在左上开始记写然后横向书写后,再向下逐排书写,因此简谱的演唱都是横向进行的。而工尺谱的书写方式就明显区别于简谱,它保留了汉字改版前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进行记谱演唱,先从右上开始记写然后竖向书写,再向左逐列进行书写,所以在演唱工尺谱要从右上开始向下进行演唱。

三、节奏标记

工尺谱的节奏记写不同于简谱,简谱是在开头处记写下拍号,以小节线区分,用“-”在音符下方或后面,减少或增加音符时值。而工尺谱则是在工尺字的旁边加以“、”、“×”、“.”、“。”等板眼标记来表示音符时值长短,无小节线,以板的标记来区分节拍,音符时值也并不像简谱所标一成不变,因此对于工尺谱的实际音符时值,不同情况下要进行不同的分析。此外工尺谱的板式与简谱拍子相对应,常见的有散板(拍)、一板一眼(拍)、一板三眼(拍)这几种板式。

在《皂罗袍》片段开头小散板“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中,工尺谱,“原来”二字对应的“合、四、上”三个音旁并没有任何板眼标记,所以在对应的简谱中“来”字所对应的“四、上”即可以译成一拍一个,也可译成一拍两个,并无明确的规定。“姹”字所对应“六、尺、上”旁标记了“。”和“.”,这两个标记在工尺谱中是“眼”的符号代表弱拍,后面的“紫”对应的“四”旁有“、”符号,为“板”的标记,因此“姹”为弱起的两拍,“紫”为下一小节第一拍,同理“嫣”字对应“尺”旁标记了“、”,紫所唱的时值为一整小节四拍。在《醉扶归》前半句“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中,工尺谱“你到翠生生”五个字旁标有“.”、“。”、“.”,第六字“出”旁标有“×”的记号,前五个字旁为三个眼的标记,无板的标记,所以译成简谱这五个字应该是一个三拍的弱起,到第六字“出”才为简谱的第一小节第一拍,同理“裙”、“衫”、“茜”三个字的旁标有“、”、“×”、“、”板的标记,所以这三个字所对应的简谱为每一小节的第一拍。

四、所记与未记之“乐”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婉转动听,旋律跌宕起伏,但其所记乐谱却极其简单,一般情况下只有几个骨干音,可见工尺谱在记写时并不像简谱将所有演唱的音都标记出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受乐曲传承方式口传心授的影响,其次每个派别每位演唱家都有其个性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工尺谱并不会像现今的简谱,将所有演唱的音都标记出,这也正是工尺谱的魅力所在。如:《绕地游》的第一句“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工尺谱中的“梦”和“乱”字对应“五”和“尺”两个音,即6和3。而在实际演唱中却更偏向于简谱带有装饰音的版本,把“梦”唱做6到1的倚音,“乱”唱做2到3的倚音。在《步步娇》的前半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中的“院”字的两种记谱方式有所不同,在工尺谱记谱中,“院”字对应的音为“四、尺、上、四”即6、2、1、6。而简谱却标记了许多工尺谱中没有的乐音,在简谱记谱法中“院”字对应6、1、2、3、3、2、1、6,比工尺谱多记写了四个音,即在工尺谱四个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了加花处理。

五、结语

工尺谱与简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记谱体系,本文从工尺谱的音高表现方式、谱例书写方向到节奏标记以及所记与未记之“乐”四个方面对两种记谱方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工尺谱与简谱的这些差异中又蕴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从工尺谱书写方向到其“记骨不记肉”的记谱形式,每一方面都可看出工尺谱的内在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影不离的,尤其是第四章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大音希声”的美学观点,大音希声,至乐无声,在工尺记谱中许多未曾标记的乐音即是所谓的无声之乐,“希”字的含义,现如今看来就是只可意会的意象,工尺谱的口传心授也正是此意,因此工尺谱是中国记谱法的瑰宝,他的魅力是简谱和其他记谱法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童忠良等.中国传统乐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0.

[2] 赵玉卿.工尺谱与俗字谱之历史源流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7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