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和对策分析

2019-10-21孙玲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6期
关键词:医患儿科医护人员

孙玲

【摘  要】护理工作在现代医疗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促进患者身体康复的重要环节。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护理质量,甚至造成紧张的医患关系。经分析,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包括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的关系处理不当、护理结果没有达到家属期望的效果、医患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以及资料的填写不规范等,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规范资料档案的填写等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提高护理效果,帮助儿科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32-01

医疗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护理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优质的护理减少病人的痛苦,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但是,护理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儿科护理的风险性较大。儿科患者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医生的依从性较低,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心和耐心,同时需要家属的配合才能实行诊治。此外,儿童的恐惧心理及好动的特点也增加了护理的难度,家属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往往过于紧张,因此出现纠纷的概率较高。护理人员面对懵懂的孩子和焦躁担心的家长,在护理方面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行为方式,积极的与家属建立友好的交流,共同帮助儿童接受正规的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

1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风险因素

1.1多重护患关系不和谐

患儿缺乏自行就医的能力,一般由家属陪伴,而且患儿的认知能力不成熟,在治疗中缺乏主动性甚至有抵触的情绪,需要依靠家属的决定进行诊治。因此医护人员面对的不仅是患儿,还要征求家属的意见。患儿面对治疗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配合程度较低,情绪非常不稳定,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时一般会有心理压力,怕造成患儿情绪激动阻碍护理的实施。家属作为监护人,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较高,住院时总是全家出动,好几位家属陪伴。面对如此多的家属,气氛往往很紧张,容易影响护理人员的专心程度,造成思想压力,导致护理技能失常[1]。其次,家属对患儿有极强的爱护之心,生怕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一点痛苦,过于紧张的心理和焦躁的情绪,使家属在面对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行为时没有客观的评价。同时,家属对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全面,一旦护理行为受到患儿的抗拒,家属往往因为心疼患儿不能正确的看待护理操作,产生误解和挑剔甚至不配合医护人员的要求。

1.2家属对护理行为的过度期望得不到满足

家属对患儿的在意,使其对护理人员的期望非常大,但是真实的护理行为都存在正常的差异。比如输液行为是患儿住院的常规护理行为,但是对患儿采取这种行为要比成人难很多。首先是患儿的血管较细,穿刺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第一次穿刺失败的几率较高,尤其是身体肥胖的患儿。患儿本身对输液就比较抵触,如果一次不成功,第二次可能会造成患儿哭闹,家属由于心疼孩子会对护理人员产生埋怨的心理,甚至出现不礼貌的言语攻击。其次患儿好动,输液需要较长的时间维持一种姿势,患儿的忍耐程度较低,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的进行其他的动作,导致被固定的输液端口松弛,输液管脱落或者产生血液回流。家属往往会认为是护理人员的技能不专业,与内心较高的期望值形成巨大的落差,对医护人员的态度更加不友善,不利于后续的治疗。

1.3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1.3.1工作执行不严谨 儿科护理工作的细节较多,任务量很大,工作不严谨容易出现差错,比如儿童的用药与实际姓名没有核对清楚,出现药品送错、使用量不准确等[2]。这些差错容易引起患者家属的极度反感,引发医患纠紛。

1.3.2技能操作不标准 此类风险主要发生的环节就是对医疗用品的消毒处理上,比如使用留置尿管的患儿需要更换尿袋,在连接新尿袋之前,要对尿管的接口进行消毒,防治细菌感染,但是部分护理人员为了简化操作流程,不执行规范的标准,或者因为遗忘没有消毒就进行连接。这样做不仅会增加患儿发生感染的几率,还影响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1.3.3欠缺有效的沟通

医患关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沟通的方式,医患人员的沟通涉及患者的症状感受、有无疾病史、需要采取哪种治疗方案等内容,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部分护理人员对患儿缺乏耐心,与患儿之间不能维持较好的依从关系,对治疗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其次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得不到家长的配合,容易造成纠纷影响医院的信誉。

1.4 护理资料的整理混乱

护理资料的整理工作十分重要,它可以为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降低护理风险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也是发生纠纷时重要的证据。但是大部分医院在护理资料的整理方面都不太重视,首先是因为资料的整理产生的价值不明显,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其次是医院不重视护理资料的整理工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临床诊疗方面。多种原因造成了护理资料的模板不规范,缺乏有价值的信息,使交接班内容不全面或者出现偏差,影响护理行为的准确性。

2防范风险因素的相关对策

2.1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或者技能考核等方法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拓展和提高,同时要对护理人员的整体形象提出标准化的要求[3]。比如面对患儿,护理人员说话的语气要亲切和善,穿戴要大方稳重,增强亲和力,为患者提供舒心、优质的护理服务。

2.2规范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减少差错的重要方法。儿科护理的工作内容比较多,陪床的家属也多,繁多的工作容易使护理人员疏漏某些特定的护理事项,或者忙中出乱导致错误。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应对能力,保持冷静的情绪,有条不紊的进行护理工作。同时,医护人员要合理的安排查对工作,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认真核对患者的检查事项和用药等护理事项,避免出现差错。

2.3加强护理资料的管理

首先要规范护理资料填写的规范,比如内容、填写要求及存放等。这些基本资料的全面和准确直接反应了患儿的诊疗状况,是医生完善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交接班工作没有疏漏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处理医患纠纷的重要凭证。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资料进行价值开发,总结其中的护理经验和常见问题,改善护理质量。

2.4建立有效的沟通

由于儿科护理面对的人群比较特殊,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沟通技巧,与患儿及家属建立和谐的沟通,获得患儿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促进治疗的进行。比如,护理人员面对患儿要温和的态度,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同时理解患儿家属的焦躁心理,给予相关的护理知识指导和言语安慰,增强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技能和素质,采取有效的沟通获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和支持,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与家长配合帮助患儿进行科学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邱巧玲, 李丽红.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2):241-242.

[2]王晓云. 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15):251-252.

[3]董合芳. 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的价值评估[J]. 中国卫生产业, 2017, 14(5):97-98.

猜你喜欢

医患儿科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纾困医患关系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