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9-10-21杜涓
摘 要:音乐课程是义务教育中的主要学科,也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音乐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所表现出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方面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小学生在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乡村,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这一类小学校园音乐教育教学及活动,保证小学校园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成为了当下乡村小学教育中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以对迪庆州下笼嘎为主要采样点,以点带面地对该地区乡村小学校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差、分析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的思考、研究,以期能够在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及活动质量的实践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操作参考。
关键词:乡村小学;音乐教育;对策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在音乐课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意识。”①
然而,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校园音乐教育开展的状况及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仍然是阻碍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迪庆州维西县小学校园音乐教育现状描述
首先,通过对维西县下笼嘎小学的调查得知,下笼嘎小学共有11个班级,每个班级的课程表中都有音乐课的科目,但是音乐课程的安排较少,每个班级每周有两节音乐课。虽然在课程教育改革之后,很多地区都对音乐课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维西县属于偏远欠发达地区,下笼嘎小学的音乐课程安排还不够完善。
其次,下笼嘎小学并没有音乐教师,音乐课程均由各班班主任兼任。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选择使用教材内容授课,极少部分教师会选用教材以外的内容进行补充。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班主任教师在兼任音乐教师开展音乐课程教育时,对音乐教学内容等相关资料的理解比较浅显,所选择的课内、外资料对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的质量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再次,通过笔者走访调查发现,虽然学生对音乐课非常期待,但是由于兼职教师不具备专业音乐教学技能与学科素养,不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及《新课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育人目标。导致音乐课程的开展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长此以往,使得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缺失,缺乏对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视。
二、迪庆州小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缺乏重视——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够牢固
笔者通过教育实习中担任该小学3、4、5年级音乐、舞蹈类的课程发现,学生们虽然很期待音乐、舞蹈课程的开展,喜欢跟随教师唱歌、跳舞。但是存在着几乎没有同学能够完整识读乐谱,不知道音乐中的各种装饰音、各类记号的用途、没有相关音乐欣赏的能力;没有正确歌唱的意识与你能,也没有同学会演奏一样乐器,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够牢固的问题存在。
筆者认为造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目前升学率依然是学校各级领导所关注的重点,只要是与考试科目无关的诸如音乐、美术学科,基本不会得到学校的重视。其二、虽然音乐课程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环节,但是长期受到边缘学科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师开展音乐教育及校园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及重视度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其三、由于以上两点问题与原因,也使得觉得音乐课可有可无,从而不认真的对待、甚至于忽视音乐这一学科的学习。
(二)课程设计不合理——兴趣缺失、审美培养难以落实
下笼嘎小学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并不愿意过多的参与音乐课。学生普遍认为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乏味、单一。比如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鲜有教师会讲述音乐理论知识或是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只是带领学生一遍遍的演唱练习,最后让学生自行练习;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便直接离开教室,没有课后的指导与熏陶。这样全程几乎没有建立起师生沟通。“填鸭式”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任何反馈问题的机会。使得教学形式的单一和乏味,从而致使学生学习兴趣缺失,这是无法引起学生注意的主要原因。再有,教学内容选择面较小,教师只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安排学习,不注重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升本源的特点,将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合理有效地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教学内容单一与呆板,也是造成学生音乐兴趣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不够合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缺失,以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音乐课程教学的审美目标难以实现。
(三)教师的音乐素养不够高
教师是教学的基础,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基本没有专职音乐老师,兼职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对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及技能掌握比较薄弱,无法完成新课改标准的相关教学目标要求。如此一来,学生无法得到专业的音乐基础与技能的学习,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难以实现《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审美培养及情操陶冶的目标要求。
三、改善维西县下笼嘎小学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视
在新教改的大背景下,各地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素质教育作为学生教学的重点,对与边疆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更应提高重视。更新观念,全面的认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重视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加大教育投入,在学校建设和硬件设施配套方面给予经济支持。只有各级部门及人员对音乐教育重视起来,方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力促进维西县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音乐执教能力
1.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首先,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能力。作为传递美的音乐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及手段,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掌握现代化教学工具及充分运用智慧课堂手段进行教学,以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具有音乐氛围的环境中学习和运用智慧课堂等教学手段及时在课前、课中与课后同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课的质量。
其次,教师应从升本源的特点出发,并以开放的思维整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运用于教学组织中,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例如:教师不妨把音乐课与游戏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将所要求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内化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使得师生轻松、愉快地达到音乐学习的教学目标要求。
2.积极研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②参与音乐教学和研究活动是教师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提高音乐教学和研究能力的重要平台。为此,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公开课竞赛,邀请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评估自己的音乐教学过程,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认真分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能积极与同伴进行集体备课,虚心听取建议与意见,通过自评与他评,主动思考、改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积极主动的,不断的磨炼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添加民族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透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本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并将它弘扬出去。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当地有着非常丰富的比如古歌、赛歌等民族歌曲。笔者认为,该地区小学在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在其中添加一些关于傈僳族传统歌曲。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欣赏等的方式同学生讲解和交流,在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的同时,运用类比的思维,将民族音乐作为学生们理解、练习相关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桥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新课标》对小学进行音乐教育所提出的审美及情操陶冶的要求。
(四)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1.端正音乐学习态度
学生对待音乐的学习态度影响着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行为。③因此,学生应该淡化音乐课是不重要的观念,纠正自己的音乐学习态度。正确认识音乐学科学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明确音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2.积极参与音乐学习
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更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④一方面,学生自己应积极参加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例如,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演唱大赛、我最爱表演歌唱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增加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兴趣班,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例如,有些学生喜欢钢琴,那么就可以报钢琴班,在钢琴兴趣班中,通过对钢琴的学习,掌握一些关于音乐理论知识,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结语
音乐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小学生审美和欣赏的能力,而且对人思维开发和人格品行培养及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乡村小学校园音乐教育现状长期以来存在缺少音乐专职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音乐教学活动,以至于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状况长期存在,是乡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不能够一蹴而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以积极地态度面对现实与困难,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一切诸如互联网、智慧课堂等先进手段与兼职教师、校内外音乐专职教师、校内外音乐教学专家学者以及学生教学建立起多维度的沟通渠道,充分交流研讨以提高执教水平;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升本源的特点,积极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合理有效融入教学内容等多维度的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才能够基本达到《新课标》对小学进行音乐教育所提出的审美及情操陶冶的要求。
注释:
①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② 沈丝竹.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J].北方音乐,2017,04.
③ 白雪莹.城乡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差异性研究[J].北方音乐, 2018,19.
④ 王楠淏.乡村音乐教育的创新模式选择及效果分析[J].戏剧之家, 2018,15.
[参考文献]
[1] 王卓然.延边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6.
[2] 冷佩坤.关于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7,24:25-26.
[3] 刘金.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黄河之声,2016,23:57.
[4] 张磊.开鲁县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5] 王筱媞.城乡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6] 辛洁.原平市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7] 杨胜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7,24:212.
[8] 赵晓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D].聊城大学,2017.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联盟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全科型小学教师艺术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1609)
作者简介:杜涓(1977-),女,云南省大理市人,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云南省乡村教师培养研习所主任、楚雄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成员,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舞蹈教育;杨阳(1997-),女,云南临沧人,楚雄师范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