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与过程分析
2019-10-21陈信伟
陈信伟
摘 要:本文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分析了初中学生认为物理比较难学的原因,并列举了解决物理难学的方法策略,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外界条件和情境,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学会求知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符合其认知科学的一般规律,摒弃物理学习的瓶颈,不仅使学生“学会”物理,更要使学生“会学”物理,进而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 物理 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是能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特点;能诠释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心理、探索心理;进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下面就此作出我的论述:
一、尊重学生认知心理
八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一般处于表像的,局限于对表面现象的认识,对图形的认识,对声音的认知比较敏感,而不能或没有能力将表面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对事物规律的认知。
(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上课时老师的导入很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常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都会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引入来激励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好景不长,在你即将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时,学生开始走神了,而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看似很好的开始却没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案例:在上浮力一节时,我在上课时通过小朋友游泳的视频引入了新课,学生看得戏笑连连听得津津有味,也得出浸入水中的人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由此进一步说明在水中的石头也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对此有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水中的石头感觉和陆地上不一样重,从而可得出石头也受浮力作用。”由此总结得出一般规律是浸入液体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但不同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一……。
1.这样的引入是很普遍的,也很贴近生活,探究也层层深入了,学生学得不错,符合中学生心理认知特征。但也有一部份学生只能感受到漂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而不可理解水下的物体怎么也受到浮力呢?他们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只有一种朦胧感觉,只能认识到漂在水面就受到浮力作用,却不理解在水下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注意力只集中在水里的物体没有感觉到是水的作用,也就是说,没有认识到浮力产生的本质是液体作用的结果。这种教学效果让学生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认识的层面,而一深入到本质,直接导致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无法学习了。
2.我认为学生在这个阶段很难直接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逾越的屏障。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同行也在积极尝试,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历时。我发现必须要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才能走出新路。就这个案例而言,在学生还没有感受到漂在水面的物体是由于水的作用时,就让他们开始思考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作用,效果是不会好的,不但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还要符合思维心理,不能让学生处于囫囵吞枣式的记忆。
3.我们应当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学生的探索心理,而不能进行“抓效率、抢时间”逾越式的教学。在这一节课中,如果我们开始能多举一些关于物体受到浮力作用的例子再谈浮力产生的原因,紧接着思考水中的物体是否受浮力作用,效果可能会好些。
(二)另一个实例也可以说明这一观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复习课和上新课是一个不同的过程,有时在讲学生的难点时,学生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1.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复习课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如果说学习的过程是知道、了解的过程,那么复习课应该是应用的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而不能仅仅是知识再现的过程。
2.随着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表象层面,更有了一定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巩固提高就显得容易的多。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时也经常给我们反馈:平时听不懂,但复习时再学起来就比较简单了。例如,上电路课时,学生反映的问题就比较多了,确实电路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光从表象难以理解,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即看不见电流,也不容易完全看清电路的接法,这就使得教學从表象上难以入手。这时我们不妨把电路的知识难度降低,等到学生养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再给他更多深入的讨论机会,效果会好些的。
二、物理教学过程要采用与学生年龄成长特点相符合的思维过程方式。
(一)往往一个同样的问题成年人和中学生思考的角度和立足点是不同的
成年人会表现出一种理性,而中学生往往会更多的表现为感性。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理性思维逐渐成熟的过程,而这种成熟的理性思维正是我们学会物理的前提因素,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物理,既离不开观察与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在学生理性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与他们谈理性的问题不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吗?
1.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
2.人的心理发展又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中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心理特征。例如,少年的逻辑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他们在进行抽象概括、归纳总结、推理论证时,仍要用具体形象作支持;而到青年期的成熟阶段,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逐渐被理论型的思维所取代。他们已不满足于对已知的经验、材料的了解和记忆,而力求将这些经验和材料从理论上加以证明,并发现其规律性,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二)为了满足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他们正好处在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之中,并且逐渐的向理论型转化,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了解、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想方设法将我们所知道的抽象、概括的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的传授,而绝不能自编自导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和指导。
2.学生的思维差异是制约认知能力的杀手,这个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因材施教”,备课时,更多的去走进学生,了解他们才能教会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外界条件和情境,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学会求知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符合其认知科学的一般规律,摒弃物理学习的瓶颈,不仅使学生“学会”物理,更要使学生“会学”物理,进而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07).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