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城镇中心建设的历史及其在城镇中的作用

2019-10-21李沛霖王雪亮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作用建设

李沛霖 王雪亮

摘要:小城镇包含了我国最基本的基层组织,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城镇中心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小城镇城镇范围内的中心区域。小城镇中心作为城镇的核心,是反映小城镇经济、社会、文化最敏感的地区。由于受城镇规模的影响,所谓中心往往比较小而简单,同城市中心区不可同日而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具有功能复合化的倾向和规模扩大的要求。本文旨在回顾小城镇中心的发展历史并简述其基本作用,以期对小城镇中心的建设与规划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城镇中心;建设;作用

一、概述

小城镇发展及其导致的社会经济现象已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由此形成的城镇化道路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小城镇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中心既是城镇的物理中心,也是城镇生活的心理指向中心,

二、小城镇中心历史回顾

(一)西方城镇中心发展的历程

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具有商贸、政治以及防卫功能的城市。古代的都城和初具城市雏形的村落,大都是围绕宫殿和神庙进行发展的,体现了古代社会以王权和神权为核心的社会统治模式。

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早期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城市广场取代了卫城和庙宇而成为城市的中心。城市广场周围设城市公共建筑、神庙或敞廊等。

中世纪的欧洲,教权常高于政权,因而教堂占据了城市(镇)的主要中心,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城市教堂和广场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市(镇)中心的建设中,力图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和视觉艺术效果,使市(镇)中心成为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广场是中心的核心空间。

近代和现代西方的城市中心和小城镇中心有了较大的差异,前者出现了巴黎这样以宏伟的大街加纪念广场的模式和纽约那种在基本相同的无数街区中占据几个街区作为中心的规划,而后者则大部分延续了从中世纪开始的密实、封闭的中心形态,小广场、教堂、连绵的店铺成为中心的主要景观,给人以亲切感和归属感。当然,在受工业化冲击较大的小城镇和新建城市中,以汽车尺度为标准的建设表现了大城市的影响,使小城镇中心更为大型化和综合化。

(二) 中国小城镇中心的变迁

中国的传统小城镇大多自明清开始形成,因兴贸易、经济而成镇,形成了线状或网状的空间形态。同时社会习俗和文化影响又使其有了深深地人工烙印,共同展示传统城镇的生产和生活,更构成了自身的人文特色。城镇的整体性和建筑的个体性协调统一,自然、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城镇公共空间是多种要素复合的有机系统,既结合了自然的山水,又充分順应地势布局。变幻的景观、丰富的层次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景观。街道尤其是主要街道既是居民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展示城镇个性的重点,从物质到意识诸方面都早已成为一个中心的象征,自然也成为大多数小城镇发展中心区的基础。边界模糊是小城镇中心区的另一个特征,由于小城镇中心都是由一条或数条街道发展而成,因而线状空间特征明确,而面的形态模糊,与其他功能区交织状态居多。

同历史上城市中心区最大的不同是,小城镇中心历来是以商业活动为主体,看似一条或数条小街,往往也融合了商业、手工业、交通节点、文化活动、居住等多种内涵,而线性空间是小城镇中心的典型空间形态。

我国在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经济建设受到“先生产,后生活”,“重生产,轻消费”等左倾思想影响,致使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下,城市建设方针也从“消费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转变,导致城市中心功能和规模的萎缩。广大小城镇受其影响更大,城镇中不但很少新建商业、服务业,就是一些旧有的老字号也有关闭和失去特色等趋向。小城镇中心有特色的建筑因“破四旧”而大量被拆毁,原来生活情趣浓厚的街道也逐渐消失。相反,小工业挤进了中心,成了小城镇主要的景观因素。

70年代末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经济开始起飞,小城镇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特别是苏南水乡发达地区的小城镇中心已发展成具有更为复杂完整的功能综合区。突出表现为商业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文体产业的丰富参与;商业职能的完善和行政管理的加入。居住,作为小城镇中心的传统职能也不断被强化。可以说,除了工业和交通以外的大部分服务职能设施都相对集中在城镇中心区内,功能上以商业中心为主是小城镇中心区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中心处于不同环境之中,发展上以位于原中心区的均质型无核结构和新建镇区的多核结构为主要方向,并且都以强调“线”形态而能较好的与原有商业历史环境相协调。随着功能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单一线性的传统中心街正越来越多的为复合型商业街和商业街区所代替。在小城镇中,由于交通的相对简单和人流量的限定,这两种中心区布置方式都具有明显的效果,如果能很好的规划解决与城镇主要交通的连接等问题,将不失为小城镇中心的理想形态发展模式。

从小城镇中心发展的要求来看,中心将更加反映出集聚、流通、高价、可达的特征,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三、小城镇中心的性质和作用

(一)小城镇中心的首位度

小城镇中心建设具有综合性,其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当前,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要求小城镇中心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从以集散农副产品和供应居民、农民日用品为主转向农、工、商、文体、休闲、运输、服务等各行业综合发展的方向。

二是要求小城镇中心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中心要摆脱农村集市的传统封闭模式,形成开放性市场。

三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物质文化生化的改善,要求小城镇中心提供比较齐全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改善乡镇的投资和生活环境。

小城镇中心通过全面支持小城镇生活的作用而具有小城镇的首位度地位。

(二)小城镇中心的基本作用

具体来看,小城镇中心在城镇中具有以下作用:

1、 政治和信息服务作用。小城镇中心是小城镇的政治和信息中心,是大多数政令法规的传播地和实施地,是小城镇的新闻信息的集散地,表现出极大的敏感性。

2、形象和价值观的作用。小城镇中心对外来人员来讲,是这个镇的“窗口”和“门面”,对塑造小城镇的城市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镇内居民来讲,是城市的“客厅”,提供了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活动场所,更是镇民的集体骄傲所在。历史上,任何一个小城镇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建造,其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中心。所以,小城镇中心的结构、组成和形态都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价值观。

3、公共生活服务作用。随着小城镇中心的综合发展,文体娱乐活动的增加,小城镇中心成为各年龄、各阶层人群的活动中心,并且使用的时间跨度也大大增加,公共生活在镇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加明显,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开放的结果。

4、商业服务作用。传统的商业功能在现代交通的支持下,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质量进一步提高,其内在吸引力有了显著变化,小城镇的商业不但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向满足全面需求方向发展,与居民的生活需要更加接近。同时,居民的生活模式也在变化,特别是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提高了对社会服务的要求。

5、经济作用。从经济角度考虑,小城镇中心应该是镇内最有经济活力的地方。小城镇中心的产出率相比小城镇的其他区域将高出许多,地价是最直接的表现特征,这种趋势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中心功能的强化及规模效应的提高而更加明显。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小城镇中心的优化发展,高地价通过高强度利用而得到回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经济刺激下的土地利用也造成了中心强烈的空间特征。

6、区域服务作用。小城镇中心不仅为本城镇内的居民服务,而且为城镇所辖范围和周围乡镇居民服务,并能为来本城镇旅游、办事、探亲的流动人口服务。因此小城镇中心的规模大小和内容,不仅和本城镇的规模、经济水平有关,而且和服务范围与流动人口有关。一些具有突出特点和优势的城镇,如旅游点上的城镇、历史文化名城及专项有特色的特殊类型城镇,其中心的规模、设施,要比一般城镇大而齐全,内容也更为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风貌。

7、社会服务作用。小城镇中心因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特点而与居民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中心的兴衰直接影响到一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與小城镇的社会稳定大有关系。同时,它也是对外来人口的主要吸引点和稳定点,对小城镇的人口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

8、 商务服务作用。商务服务是未来小城镇中心的重要功能。

综上所述,小城镇中心在小城镇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其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活中心的特点将更加明显。

四、结语: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而小城镇中心的建设发展对小城镇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是小城镇能否形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做好小城镇及其中心的基本建设,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意义非凡。一件事物、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有其历史根源,当其逐渐从历史中走来并且轮廓越发清晰,也必将伴随着性质逐渐鲜明以及作用越发突出。对这些问题的回顾与阐述也就有了确切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和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夏健,龚凯,《小城镇中心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何兴华,小城镇规划论纲,《城市规划》1999年第23卷第3期,8-12页。

[5]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作用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