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术作品欣赏学习中提高学生审美力

2019-10-21隋颖徐德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普遍性差异性

隋颖 徐德

摘 要: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作力和想象力的激发有一定作用,我们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应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丰富的内容、多变的形式去更好地加以引导,达到最最终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将想象力、情感教育、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美术课堂上收到艺术的熏陶。在美术欣赏课、绘画课中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爱上美术这门艺术课。

关键词:作品欣赏 普遍性 差异性 美术语言 审美直觉

欣赏课作为普通初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学习领域是以审美教育,作品欣赏为主的。因此,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如何教会学生欣赏作品成为首要任务,而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美感不仅存在着普遍性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美术作品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是指美术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美感不仅存在着普遍性,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它有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阶层差异性和年龄差异性,东方和西方的美术差异性。使用创造法则不同。历史地域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传统。虽然她们在美术本质特征上并没有不同,但却采用有着明显区别的美术语言系统和表现形式。由于,美术家表达的情感不同,选择的语言不同,也会形成不同艺术风格。因此,在教学中,当我们领着学生迈进艺术殿堂。运用视觉去感觉美术作品的形象和形式进而领悟作品内蕴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用来和我们交流的那种特殊语言。以便为了学生能够比较深入细致地欣赏美术作品提供 一定帮助,这是欣赏作品的前提条件。

美术语言,具体地说是指美术作品的主要形式元素:包括形体、明暗空间、材质与肌理等方面。它们给人的视觉感受和由此产生的视觉心理,即是它们的语义。美术作品正是以它的形式元素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在美术鉴赏课中如何让学生读懂作品中的语言成为教学的关键。

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初中学生对抽象性因素较强的毕加索的作品进行的大幅介绍和逐一分析并不以为然,有的甚至表示不喜欢,带到教师引导其逐一分析后,那些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与教师谈到的往往是我认识到其中的美了,但是我还是不喜欢。

毕加索的作品是有其较高的审美价值,但中学生较难形成审美共鸣,容易搞得跟学习科技知识一样。

在例如讲吴冠中的作品中时,让学生知道“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几乎成了中国画最基本艺术语言的同义语,就是运用有毛笔功力的线描,点、中锋、侧锋、逆锋等笔法,来体现墨彩的墨韵,这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情趣。我们必须结合作品与学生共同探讨。如吴冠中,《春如线》就体现出在这种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画面线条一看会给学生特别的乱的感觉,这时就需要老师从旁讲解。从那几个不同角度去看,去感受它的美,画家用自由奔放的线条随意泼洒的點使整个画面充满流动的韵律。

中学生更容易认同怎样的艺术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更接近中学生的审美经验,更适合他们的审美自觉力呢?就绘画而论,主要包括对形的敏感力,对形式结构及色、光、线、质等艺术语言的灵敏度等。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入手,而中学生的审美直觉能力还处于相对低的阶段。

要着力提高中学生审美自觉能力,必须加强对具象类艺术作品的大量介绍和鉴赏。原因有三

1.中学这个年龄时段的学生正处于模仿本能的兴奋期,他们更愿意享受模仿快乐。因而中学生在经历造型学习时更易崇拜造型写实的具象类艺术作品,往往能爆发出较强的学习热情,初中生更多的是崇尚写实能力,写实手法,渴望将这些手法变为自己的。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实现这种渴望。尊重学生的模仿快乐本能。例如在讲国画课时学生就非常喜欢模仿大师们的作品把画的象为主,虽然产生变化不丰富。但墨色还是能粉尘浓淡。线条与色块的交织,犹如交响乐一般。让学生知道笔墨几乎成了中国画最基本艺术语言的同义词。

2.具象性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愉悦更适合于中学生。具象类艺术作品包括再现性艺术作品和一些相对具象的表现性艺术作品和一些相对具象的表现性艺术作品。“既熟悉又陌生是再现性艺术作品的美学特质,再现的美来自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人人熟悉的可能发现的美,无比亲切,较适合于中学生审美经验。同时这种美经历过艺术家的心灵历程。蕴含着表现因素。容易唤起中学生的审美愉悦。例如学生在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这幅画时就看出了画家运用的是再现性色彩语言,色彩丰富,如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色等色彩组合,体现出画家瞬间视觉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表现出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再次欣赏其他绘画的作品,学生似乎重新认识了光线和色彩,原来自然界中的色彩语言如此丰富,神奇。有些作品可先让学生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进行总结。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3.容易获得中学生的审美认同,并引发其审美感的艺术作品,必然有助于提高其审美直觉。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够获得中学生美感认同的作品,在解读其形、色、光。线。质等艺术语言,就显得容易得多。只要是容易激起学生审美兴奋和愉悦,有着审美价值的作品,包括现代学生中流行的卡通漫画,都应该在教学中大量选用和学习。如学生在欣赏乐山大佛,云冈石窟时,在感到 雄伟的同时也感到作品内涵的人文精神力量的伟大感受开凿坚硬崖石的那种美术语言的感人力量。

总之,鉴赏美术作品只有先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才能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而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领悟作品的美术语言就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因为美术作品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语言。让学生懂得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作品鉴赏,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入美术艺术殿堂的大门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实践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普遍性差异性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铅酸蓄电池修复的科学性分析
语言功能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日敬语的差异性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区域文化外宣中特色文化符号翻译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