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研究的高中学生能力培养
2019-10-21戎观铭
戎观铭
摘 要:史料研究在历史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学习都是过去发生现象或者存在人物,不能直接接触,史料就如同一个中介,只有具备史料辨别和分析能力,才能准确客观评价历史,以史为鉴,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逐渐具备历史核心素养。本篇文章重点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研究存在问题,针对怎样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提出建议,希望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史料研究;高中教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高中历史教学落脚点在核心素养上,史料分析能力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只有在课堂中有意识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史料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亲身体验中掌握历史探究方法,学习能力会提高,并且能够通过史料认识到历史本质,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和现象,消除主观意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但会学还能学好历史,这是高中历史教学需要达到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高中历史课堂大部分时间在灌输内容,教师解读教材内容,忽视史料教学,认识不到史料在历史学科中价值,有些教师筛选的史料与内容不贴合,导致史料运用效果差。历史课以教材中史料、图片为主,向外延伸比较少,学生没有掌握史料搜集方法,而且缺乏这方面意识,一旦遇到之前未能接觸到史料,学生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从哪里分析,而且无法有效联想到学习到历史知识,史料分析和辨别能力低下,严重制约高中历史教学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史料分析变多,这点在历史考试中体现更为明显,所以强化学生史料搜集和处理能力,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也是提高激发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主要途径,必须引起高中历史教师重视。
二、基于史料研究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1、史料教学遵循原则
兴趣是最好老师,这个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史料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提升历史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应用教材中史料以外,应该向课外延伸,教师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可以支撑观点的充满趣味性史料,增加历史学习深度,同时确保课堂生动性,培养学习积极性,使其慢慢喜欢上历史,并且具有史料搜集和分析意识。历史史料众多,选择史料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个是要确保史料真实性,另外一个就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降低史料分析难度。史料选择围绕着历史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内容,尽量挑选一些典型史料。史料教学以课本为主课外补充的方式,具有层次性,先应用一些单一史料,激发史料分析热情,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然后引出一些综合性史料,一步步深化思维。高中历史课堂在史料解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工明确,教师负责点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全面剖析史料,教师在这个期间予以指导,但是不干涉学生解析史料行为。
2、丰富史料分析形式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史料分析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在图书馆搜集史料,也可应用网络查找史料,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史料,学生查找史料途径不一样,获取的史料也有差别,处理史料过程中会发现相冲突地方,这时就要进一步搜集史料,通过大量的佐证,验证史料的真实性,最终在课堂中展示成果,完成史料汇报,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表扬学生历史探究精神,提高史料搜集和辨别能力,形成历史思维,并且在寻找史料中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拓展视野。高中历史运用史料做好情境创设,借助于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资料、图片、影像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还原历史,站在较高的视域审视史料,形成正确的认知,置身于史料所呈现时代中,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距离,抓住历史发展规律,以史为鉴,用历史中学习内容指导现实生活,高中历史教学更具有意义。教师直接展示史料,一些和学生认知存在冲突,学生需要展开讨论交流,运用所学知识甄别史料,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遇到史料解析题就不再畏惧,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全面提升。
3、组织合作学习
高中历史史料分析发挥共力作用,教师针对史料设计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先引导学生根据史料独立思考,然后结合问题讨论史料,每个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知识水平不同,交流中各自发表看法,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不同认知碰撞出思维火花,形成知识迁移,学生不但能深入解析史料,将其和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得出历史结论,确保所有的历史结论都有史料作为依据,明确没有史料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及史料探究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应合理运用史料,增强课堂趣味性,并且培养学生史料搜集和甄别能力,训练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站在客观角度评价历史,以史为鉴,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促进历史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华荣. 利用数学史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C]//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 0.
[2] 陆新生,朱亮. 数学史料与高中数学内容整合方式的探索[J]. 上海中学数学,2018(12).
[3] 覃淋. 高中数学教材中融入数学史料的现状分析——以人教A版必修教材为例[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726(28):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