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2019-10-21刘永芳
刘永芳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素质。在初中教育阶段,恰当合适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一定帮助。在中学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推动中学生体育锻炼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找到推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育;普遍的问题;有效途径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推进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时期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个性的培养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中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身体锻炼时不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1]。当前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是一项艰巨任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采取正确的体育运动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开展体育锻炼。
1.现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形式复杂、难度相对比较低等问题。学生在日常锻炼时很难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导致无法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通常会造成体育课堂氛围过于沉闷枯燥,无法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由于初中阶段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比较少,学生缺乏清晰的体育学习思想,不能充分理解开展体育教学的意义[2]。加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缺乏、体育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以及学生缺少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学阶段学生终身体育素养的发展进程。
2.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推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2.1积极落实终身体育教学模式
根据正确的体育教学理论指导落实终身体育教学模式,不断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所以教师在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师应当将终身体育思想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日常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对于身高较高的学生可以进行排球训练,对于耐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长跑训练[3]。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推进因材施教,用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创新中学体育教学观念
中学体育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观念,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建设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充分了解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促使学生在竞技过程中发现体育教学的独特魅力。
2.3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体育技能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构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意识,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热情与责任感,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养成规律性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开展进程中应当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日常基本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具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展现自身体育技能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4完善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全面素质教育推进的影响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开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进而不断完善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把学生的日常体育课堂的表现以及体育学习态度作为衡量学生体育能力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促进学生终身教育精神的树立。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变化,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适应现阶段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组建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借鉴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教学思想,在不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锻炼学生意志力。
参考文献:
[1]汤林锐.浅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终身体育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4(14):251-252.
[2]卞泳超.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6(09):12-13.
[3]高英.初探中学体育教育如何贯彻终身体育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5(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