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形态研究及演奏技法分析

2019-10-21姜瑞娟郎逸峰

黄河之声 2019年21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

姜瑞娟 郎逸峰

摘 要:《第一中提琴协奏曲》是由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李自立创作,是一部既有影响力又富有创造性的大型原创交响乐作品。本文主要围绕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形态和演奏技法展开研究,以期给相关中提琴演奏者和爱好者提供更新的诠释。

关键词: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协奏曲》;音乐形态;演奏技法

忧郁、浓厚的音色是中提琴最为突出的特征,正是因为其音色的特殊性所以也带有隐而不漏的神秘感,在弦乐器类别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提琴情感传达方面有着其他乐器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演奏技巧还是艺术表现等方面也呈现出了较强的灵活性。正是依托这一特性,许多音乐作曲家将其应用到了创作当中。本文主要围绕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协奏曲》音乐形态和演奏技法予以讨论。

一、作品的诞生背景阐述

基于西洋乐器基础上推动其向民族化和中国化的转变是我国作曲家和演奏家历来都在奋斗和努力的目标。在对中国风味原创作品类型进行评价时,乐器自身具有的技术特征、演奏家的诠释空间、区别于以往经典音乐作品美学特质和情感内涵等都是衡量其作品成败的重要标准。中提琴与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等乐器不同,基于此背景下创作的中国作品数量屈指可数,这也是我国中提琴作品较大的遗憾。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协奏曲》的出现,弥补了我国中提琴作品数量极为有限的这一空白,对我国中提琴艺术视野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中提琴协奏曲》是基于中提琴教育家沈西蒂对李自立老师真诚嘱托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是丰富和拓展中国乐曲心愿的寄托。2010年沈西蒂老师向李自立老师表达了自身的诉求,即为中提琴创作出一首协奏曲,以期来填补中国多乐章协奏曲空白的现状[1]。李自立老师铭记沈老师寄托,以自身正在创作的作品《草原》为原型进行了基于中提琴为乐器的改编,并将其寄给了沈老师。在视奏后,此创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其音色与中提琴乐曲中模仿马头琴的片段非常吻合,同时也增添了小提琴不能达到的贴近原声的效果。最终李自立老师又对齐进行了拓展,将其创作成了中提琴多乐章协奏曲,并以《叙述调》为第二章命名,以此来传达对小提琴家林耀基教授的思念和缅怀之情。独创性和可听性是此作品的重要特征,这与作曲家深入到蒙古高原进行采风活动体验风土民俗和音乐文化有着直接关系,也正是基于其对蒙古族音乐的热爱,也为《第一中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并具有超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第一中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形态研究及演奏技法

以下主要就《第一中提琴协奏曲》中的第一乐章《长调》为例对其音乐形态和演奏技法予以详细的阐述。

《长调》是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具有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统一的音乐形态是基于蒙古部落由最初狩猎文化逐步迈向畜牧业经济发展时期下逐渐形成的产物,是草原人民传达自身情感方式的一种重要寄托[2]。

长调民歌无论是音域还是旋律都较为宽广,且即兴性和装饰性特征明显,也正是由于受到腔多词少等音乐性质的影响,使得长调民歌律动空间更为自由和飘逸。同时,在“诺古拉”的装饰作用下,长调民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是调节语句气息,提升其连贯性的重要方式。马头琴是草原古老的拉弦乐器之一,也是长调民歌的最佳伴侣,憨厚的音色与长调民歌的充分融合是构成草原文化藝术形式的重要内容。

第一乐章《长调》其曲式结构采用的是三部曲式,也就是A-B-A的整体结构布局,同时也囊括了引子和尾声等内容,具有结构完整且严谨等特征。其中1-28小节为引子部分,具有自由、高亢特征。整篇是借助12小节的并列乐句结构作为序幕,之后缓缓展开,向我们呈现了浓厚的“草原性”风格特征。之后运用中提琴的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和回旋音的演奏方式以此来传达马的嘶鸣。例如在对小三度的后倚音进行演奏时需要借助由慢到快的抹音方式来处理,之后结合上行琶音,更能使打破清晨宁静祥和的烈马音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在对后倚音和前倚音交叉演奏的过程中,还要对换指的方式和节奏进行准确把握,以此使歌者在气息上的音色转换韵味得到充分的展现。此外,弓速的快慢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回旋音等都是赋予音乐较强表现力的重要因素,长调具有的音域宽广等特点也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3]。

A段的结构构成主要依赖主题a和副主题b,并以伴奏声部三小节铺叙为基础使得“长调”主题旋律由中提琴缓缓奏出。这里作曲家主要是以我国古诗词的框架结构作为参考的,这也为《长调》的主题旋律乐句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起”主要讲述的是F羽调,在叙述方面特别突出;“承”主要的功能就是把内容扩展,并且最后要定在音节C上;“转”主要就是对内容进行创新,最后定音落在下属音6B上;最后就是“合”,这一部分就是把最后的音节重新调回到F上。

在《第一中提琴协奏曲中》一般比较注重的是演奏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要依靠乐句的音节变化来掌握,如果双手配合不协调,长调其中的意境很难表达出来,在弹奏的时候,手指的关节要与琴弦自然接触,主要就是通过挪动手掌的位置来表现弹奏的不同音阶效果。但是特别注意的是,在演奏的时候,右手要根据演奏的音乐把音域和节奏合理运用,左手揉弦要突出音程,并且吐字要清晰,音程需要层层递进,这样就可以把乐曲推入另一个境地,也就是插部。

插部对于音乐的演奏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创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比较好的演奏方法。因为他主要就是利用中提琴来模仿现在比较流行的“喊麦”,这样的表现手法具有一种神秘感,演唱者不仅可以用正常的声音演唱音乐,并且在不定的时间里会突然用另一种声音去表达音乐,两种声音的融合就会给音乐带来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在演唱的过程中有高音和低音之分,持续的低音被叫做“基音”,通过基音再加上演唱者的气息和空腔达到高音,这样被叫做“泛音”,因为基音在音乐演奏中通常是用来烘托气氛的,而泛音就是突出提出演唱者的感情,音调比较高,对音乐的表达更加的深入。

在乐曲的插部中,中提琴就是通过C、G的弦音,然后根据音乐的节奏和律动逐渐的调回到C、F弦音上,之后就会利用弓杆往里带动弓毛靠近琴马,通过这样的演奏技巧,就可以是乐器发出更钾丰富的乐音,从而可以模仿人类的低音。除此之外,左手在琴弦的位置要适当的调整,左手的弹琴的手法同样要在指甲的地方开始往下滑,这样来回的反复,就会发出泛音,在此技术上还要尽量保持住基音的F,两者的结合就会发出效果不一样的演奏音乐,给听众一种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并且最后还要在演奏的过程中要逐渐的调回到G音上。

切分音虽然第二个音符比较长,但是在这样长的音符中正好表现出主人公在骑马的过程中对马的完美控制,以及在骑马的时候展现出来的一种大气,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飞奔的豪爽,同时给音乐一种大气辽阔的感觉,尤其是前十六和后八节奏的增加就会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场面[4]。

然后万马在奔腾的场面,就会把音乐带入到另一种高潮,也就是把十六分音节代替了三连音,而且音符都特别注重重音,这样就会把画面再一次提升。因此节奏的变化,不仅可以展现出马在奔跑的时候的灵活,还根据不同的节奏表现出马在奔跑时的英姿飒爽。

乐曲的精彩表现主要就是对长调的演奏,主要靠c小调为基础,运用了多声部变化的方式,比如,滑音、喊麦进行相互融合,这样融合之后的音乐就会更加突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民族不同的特色文化。比如,在演奏的时候,内容的突出会不一样,因为有的音乐突出的是战争,有的音乐突出的是情感,不同的表达内容就会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尾声,在演奏尾声的时候,速度就会比较快,在这样快速的演奏中,就会改变演奏的氛围。比如在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时候,就需要演奏者利用下半弓部位,使声音保持清脆,连贯。就像马背民族在经历战争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那种为了民族而战,永不退缩的精神,对生活永远那么热情,保持自信。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提琴作品《第一中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形态的研究和演奏技法的分析,了解到作品的背景,通过对《长调》的分析,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中提琴演奏的方法技巧,结合具体的作品阐述各种不同的方法,对中提琴演奏掌握的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 孙国强.沃尔顿《a小调中提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4, 11:135-136.

[2] 许燕明.中提琴作品民族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及演奏技法[J].乐器, 2013,07:66-68.

[3] 钱建明.巴托克中提琴协奏曲的调式形态及其旋律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03:49-53.

[4] 杜小平.勃拉姆斯《第一中提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分析[J].当代音乐,2018,12:81-82.

基金項目:201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中国现当代中提琴创作作品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17XYS07)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
萨克斯演奏技法探讨
浅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南北竹笛乐风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绚丽技法的完美诠释
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
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