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语文教育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2019-10-21赵泉伍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0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培养策略语文教学

赵泉伍

摘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对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初中语文教学在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情趣;培养策略;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问题的提出,是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出的一项值得探索的新目标。语文教学,旨在学习中帮助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语文教学中的教师是这一中心内容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应该积极地将审美方面的一些知识加入到课堂中来,将审美规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究式的良好氛围中养成审美情趣。

一、审美的内涵与定义

虽然审美教育历史悠久,但到目前为止,在教育理论体系中,关于审美教育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审美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美、了解美,最终创造美的过程。

(一)语言美

语言是组成语文教材的基础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的基本特征。诗的工整、词的洒脱、散文的随意、寓言的含蓄、小说的深沉,无一不体现了语文课本中丰富的语言美。

(二)构思美

在文学作品中,构思美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布局结构上。初中语文教材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全诗短短28字之中,罗列了“枯藤”“老树”等众多深秋萧索的场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由景及人,借悲凉的秋意展现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堪称绝妙。

(三)自然美

教材中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对自然事物的赏析,上至万里星空,下至高山深壑、万里黄沙、风雨霜雪,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众多描写万里山河的文学作品都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沁园春 雪》就为我们展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色。

(四)情感美

情感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选入教材中的众多优秀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羚羊飞渡》一文讲述了为保证族群延续,大量成年羚羊自愿牺牲帮助幼羊飞渡深涧的故事,凄凉而悲壮,死亡中又充满了对生命的希望。

(五)意境美

意境美主要是指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意蕴之美。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漠之中烟孤且直,河长而日圆,巧妙地借大漠荒凉的意境表现了自身的孤寂,呈现出了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方法

1.发挥教学情境的审美功效。“情境有认知、审美、创造等功能。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功能是审美。进入情境是一个心理过程,它的每一个阶段都与美感活动有关,这是教学情境所以具备审美功能的前提。”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让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借助于情感教育,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净化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任何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都是绝对取代不了情感上的熏陶的。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体验。新课程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精品,有催人泪下的剧本小说,有意境优美的诗歌,这些佳作名篇都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若能积极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如讲授《小巷深处》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盲母那颗伟大的母爱之心,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我”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表示深深的自责之情,我在导入新课时用《血色母爱》(讲述母女俩因滑雪迷路,母亲割腕淌血以引起救助人员注意,因此女儿得救,母亲因流血过多而亡)这个故事引入,然后在分析课文时,我采用了范读的形式。没有过多的导语,只是用自己的深情、抑扬顿挫的語调读下来。在读完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些有关母爱、父爱的材料,如《疯娘》(讲述一个疯娘以最本能的母爱保护着自己儿子的感人故事)。在座的学生有的流泪了,我知道是文中那份深情的母爱打动了他们。在营造了这样浓厚的情感氛围之后,接下来的探讨就非常顺利了。接着我又顺势利导:母亲或高贵或卑微,或伟大或平凡,但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享受过伟大的母爱。请你回忆你和母亲的故事,写下来好吗?这一堂课,通过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还给了他们写作的情感冲动。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融入到了文本中,当自己被文本感动时,才能感染学生,学生审美的空间才能形成。

2.通过形象的感知,重现画面,体味美感。“美和形象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4] 对于各种文学样式,诸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生活场景、生活环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高尔基语),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比如上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设身处地,把作者苦心经营所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来一个“人在画中”。引导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中展现这样的形象: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雾气。山涧涨满,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片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面对这样清新秀丽的生活画面,怎么能不让人憧憬向往呢?学生、老师一起进入画里,一同沉醉在美感的享受中。

三、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美是教育的宝贵磁石。

参考文献:

[1] 雷瑜.试论新语文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2] 张晓梅.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语文教学――由《安塞腰鼓》谈开去[J].当代教育科学.2009(10)

(作者单位: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小学)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培养策略语文教学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