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研究
2019-10-21刘文荣
刘文荣
摘 要: 汉语言文字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产物,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是我国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汉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但是汉语言文字现在还有很多问题,这对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也形成了阻碍。本文主要研究了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希望对我国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汉语言文字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化产物,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网络文明也走近了我们的生活,网络词语也越来越多,这也使汉语言文化的规范化使用出现了很多问题,对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发展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知,我们一定要研究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汉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字存在的规范化问题
(一)汉语言文字在规范化上层次划分不够清晰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人群在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上都会不同。由于工作性质、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学历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这些人群在使用汉语言文字时出现不规范的问题,而且不同人群对于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使用也没有正确的意识。因此,汉语言文字在规范化上层次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发展。
(二)读音不标准
在汉字中有很多字是多音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汉字的读音很多都具有表意的功能,这功能也会被文章、语句和所组成的词语所影响。因此,多音字在和其他汉字组词、造句时,其语境、读音,还有词语的意思都不相同,导致汉字在读音时也就不标准。比如,“重”在读“chong(第二声)”的时候,它的意思是“重复”,常见词组有“重复”“重叠”“重逢”等;在读“zhong(第四声)”时,它的意思是“重量、分量”,常见的词语有“重量”“重创”“重点”等。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读汉字时若不注意,就会出现读错的情况,从而导致汉字不规范使用的问题。比如,在读“热情高涨”这个成语时,通常都会把“涨”读成四声,正确的读法应该是三声;还有,像“载歌载舞”的词语很容易把“载”读成三声,但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四声。
(三)词义误用误解严重
在使用汉语言文字时,很容易出现词义误用、误解的问题,所以,在运用词语时就会出现错误。而且很多人在说话时用的词语都是很随意的,或者会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词语,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一味地跟风,这就导致对词义严重的误解、误用的现象,导致了汉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的问题。例如,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二、规范汉语言文字的有效措施
(一)汉语言规范工作应上升到法规层面
使用汉字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国家对于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也得有相应的条款约束,以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汉语言文字的規范工作要上升到法规层面。早在2000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这对于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汉语言规范工作上升到法规层面,对于我国的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从大氛围建设上强化规范工作
在以往的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上,工作没有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导致该项工作的进展比较慢,成效不明显。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力度宣传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在宣传方式上,除了保留以前比较有成效的宣传方式,可以应用现在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宣传,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并大力支持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使用。
(三)发挥好学校对语言文字规范的阵地作用
学校是使用汉语言文字最广泛的场所,这对于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校要全力配合国家规范汉语言文字的相关工作,加强重视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构建一个有效的规范措施。比如在教师讲课和学生写作时都要规范使用汉字,教师在讲课时必须要规范使用汉字,这能够对学生规范使用汉字有很好的作用,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就能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另外,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使用汉语言文字的相关活动,加强学生规范化使用汉字的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这需要国家和全民共同努力来规范汉语言文字的使用。这不仅对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也体现了我们全民的文化素养,促进我国文化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是长期、精细的,这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来不断规范汉语言文字的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婷,秦凤.解析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4,29306:88.
[2]李文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