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滇国内旅游流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2019-10-21李玮谦

度假旅游 2019年2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

摘要:旅游的空间结构是当地发展旅游必须要明确的问题,云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吸引并促进了相关旅游要素和旅游流的集散。在分析入滇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区域旅游发展的特性,采取旅游产品集约化战略,合理定位旅游产品,找到旅游流空间结构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联,促进入滇国内旅游流的拓展和提升。

关键词:入滇国内旅游流;空间结构;区域旅游;客源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2-0175-02

旅游空間结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经济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1]。如何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效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是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入滇旅游流而言,其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各入滇旅游的集散地,宏观上指入滇旅游的集散城市,微观上包括各入境旅游区的各种景点[2];入滇旅游中的线指入境游客沿一定的交通线路的旅游流动(旅游流),微观上还包括从住宿地到旅游景区的游览线路[2];入滇旅游中的面指入境游客旅游所涉及的区域。入滇国内旅游流的空间结构表现为不同的等级系统、不同等级的入滇旅游区域和不同等级的入境旅游中心[3]。

云南省是一个旅游大省,1999年昆明世博会以来,云南省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云南入境旅游已初具规模,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保持着良好势头。2006年时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还排在中游水平,旅游资源的价值还没有真正体现,旅游收入在市场的份额还不够强大[4]。经过十年较快发展,到2016年,云南省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14449万人次,增长16.57%;国内旅游收入983.91亿元,增长27.3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达16.47亿美元,增长14.63%;旅游总收入达到1321.83亿元,增长24.89%。云南旅游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点[5]。

1 入滇国内旅游流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1.1 入滇国内游客分布特征

目前,云南旅游客源市场以国内市场为主,省内市场又在国内市场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约占51%。当然,省外入滇游客比例越来越大,与省内游客所占国内入滇游客两分天下[6]。云南省国内客源市场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特点,客源市场来源稳定,极大地促进了云南旅游流对经济社会的辐射作用,从省外和省内旅游流各占一半就可以评判,而省外游客中西南、华北、华东及华南各占入滇旅游流的比重的1/4。2016年云南全省接待省外游客占全省国内游客比重的56.3%,接待省外游客为4564.87万人次。从全国主要国内客源市场来看,来自西南三省的游客达到1060.5万人次,占入滇游客比重的31.8%;来自华南和华中的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河南和湖北的游客达到990.6万人次,占入滇游客比重的26.8%;第三大客源市场来自北方(东三省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市)的游客量为1009.2万人次,占入滇游客比重的24.2%;而来自东部沿海的江、浙、沪三省和福建、安徽、江西、山东等省市的游客达到1002.2万人次,占入滇游客比重的17.3%。来滇国内旅游流已经呈现出多格局的发展状态[4],说明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已有普遍的影响。综合分析发现来滇国内前十位旅游客源地,主要有四川、北京、山东、重庆、上海、贵州、浙江、江苏、湖南和广西等,以周边近距离区域为主,也对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省份吸引力也较强[2]。

再从云南省国内旅游前十位客源地的发展情况看,云南省国内客源地主要以近距离的周边省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为主,但由于云南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及历史原因等,云南省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国内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大致可以从三方面看待:第一,云南旅游客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发达地区市场所占比重偏低,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游客所占比例较低,对云南省经济带动作用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旅游经济体系;第二,云南的自然奇观、民族风情、高原度假等旅游资源对华中旅游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诸如湖南、江西等省份在来滇旅游流中所占比例较低,需要引起重视;第三,由于西南地区在地理上与云南接壤,四川、广西、贵州3省每年到云南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多,但碍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居民出游率也受限,入滇旅游流所占比例并没有预想中高,加强与大西南的区域旅游合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省虽然经济总量较低,但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居民出游率较其他东南沿海省份高,在对入滇旅游流进行调查时发展,海南省游客来滇旅游所占比例低,今后可以注重提高该省旅游市场份额,使云南省旅游市场逐步趋于完整性。

1.2 不同出游目的旅游流的行为特征

根据旅游者的不同的旅游动机和主要旅游目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游览观光为主的基本层次;和以娱乐、购物为主的提高层次;以及以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为主的专门层次。一般来说,较高层次的旅游是在较低层次的旅游活动之后出现。在被调查的入滇国内旅游者中,观光度假旅游者最多,其中以团队游客为最,占到观光游览者的79.8%,其次是商务旅游者,所占比例为9.8%,再者就数宗教朝拜旅游者,占被调查人数的3.7%。而来滇散客中以商务旅游者为最,占49.4%,观光度假的只占33.7%。从团队游客与散客的角度来分析,团队游客中的观光度假者和宗教朝拜者比较多,而散客中则是以商务旅游者和会议旅游者为多,但是我们对来滇客源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有这样的共同点,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队游客,都是以观光度假和商务旅游为主,这就表明云南省国内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结构单一,需要进一步改善云南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开发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7]。

1.3 入滇旅游流客流空间分布强度特征

入滇国内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的“集中垄断化”特点。在全省各市、州中,以2016年为例,接待的国内游客超过3000万人的仅有昆明市,超过1000万人的仅有大理市、红河州、玉溪市和楚雄州,五个市州的接待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58.28%,其中仅昆明的接待人数就占26.73%,“集中垄断”特征非常显著。对各市州旅游相关数据分析发展,入滇国内旅游流具有明显的趋“高”性,即大量游客流向旅游资源特色明显,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区),譬如,昆明-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滇西南旅游线等。这种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本身旅游资源极大浪费,有些禀赋较好的资源得不到重视,不能被发掘[8]。

2 入滇国内旅游流与区域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2.1 采取旅游产品集约化战略

针对目前入滇国内旅游流客源市场及旅游景点存在的不足,必须采取“完全市场覆盖“策略,引进创新型旅游人才,促进产品更新力度,用多样化、特色化、区域化、民族性的旅游产品来满足各个子市场旅游者的需求,细分国内旅游市场,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注意市场的瞬息万变,推陈出新,用新产品引领市场、开拓市场,并促进旅游者消费,达到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

2.2 以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为手段,大力开发海内外客源市场

云南省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省份,除了与地处边陲、山地高原地形为主,较为封闭外,还与本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信息沟通闭塞、知名度较低等有关。但随着旅游市场的开拓和本区域优质旅游资源吸引力,云南省旅游经济逐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杠杆。为了大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全省加大了对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借助昆明世博会发展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良性促销,承办各类节庆及会展活动,提升“推新创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市场逐渐成熟,游客旅游动机日益成熟,变得更加理智,选择方向趋于多元化。面对这些难题,要针对客源市场的不同,做出差异化调整,细分客源市场,对旅游产品进行精细设计与包装,满足不同游客喜好。稳定国内市场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也成为云南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这样既能增加外汇收入,又能提升云南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2.3 加强区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和开发旅游项目,既要顾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区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做到高起点策划,高水平开发建设,高质量经营管理,高眼光促销宣传。入滇旅游流分布极不均衡,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使用与开发不足闲置的情况并存,这不利于云南旅游整体的规划与发展。目前,滇西南、滇中旅游发展较快,旅游产品已经成熟,客流量较大,而滇东北和滇西北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没有相对成熟的旅游产品。但滇西北有质量较高的旅游资源,而且人文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并存,相互融合的程度也较高,开发潜力非常大,但目前仍没有质量较高的开发项目。所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滞后区域吸收和借鉴旅游发展优势区域经验,优势互补,为云南旅游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貢献。

参考文献:

[1]罗明义.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市场分析和对策[J].旅游学刊,2007(5):13-19.

[2]李玮谦.来滇国内旅游流的动态变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3]云南旅游年鉴编辑部.云南旅游年鉴(2004)[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4.

[4]云南省旅游局.云南旅游统计分析[R],2007.

[5]肖光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经济地理,2009,29(6):1036-1037.

[6]周玉翠,韩艳红.我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2):99-100.

[7]张海燕,李伟.国内来滇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集体经济,2011(4):266-167.

[8]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域集散研究——以南京、苏州、徐州国内旅游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66-80.

【通联编辑:张薇】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浅析马蒂斯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基于因子分析的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指标分析
基于空间结构视角: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网络化发展模式构建
有关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及其优化探讨
长沙城市物流空间结构复杂性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
浅谈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