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联共享
2019-10-21王佳琪
王佳琪
摘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与途径,同时也带来了共享经济的繁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也必将逐步走向互联网+乡村共享旅游的时代,即互联网+的共享乡村旅游新生态。该文通过对楼上村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发现其经济条件差、产业模式落后等问题,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对未来乡村的建筑、公共空间、田地设计共享策略,提出共享建筑、共享空间、共享农田的新理念,以促进当地文化经济发展,致力于打造真正属于农民的未来乡村。
关键词:互联网+;共享;旅游乡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2-0155-02
1 绪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共享经济等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渐渐渗透到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之中,电子信息的飞速流通成为城乡互动的桥梁,未来乡村的共享模式由此得到构架。楼上村引入互联网+的新科技,无论是在信息传递、商业模式还是在资源配比等方面都极大的促进了乡村的发展,乡村电商逐渐发展起来,促进乡村经济也高速增长,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新形态。
2 旅游乡村改造更新策略
本文主要以武安楼上村为例,结合其当地传统文化,打造新型互联网+共享的新发展模式。
2.1 楼上村概况
2.1.1 区位概况
楼上村,建村于明末,位于活水乡政府驻地西北10公里处,门道川东侧,北洺河支流源头,全村387户1160人,耕地480亩,林地11000亩。该村东望京娘湖景区、西临东太行景区,南接平涉公路、北靠太行山,发展旅游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武安今年重点打造太行长寿川片区内的精品示范村。
2.1.2 人口结构
截至2017年统计,楼上村全村1160人,其中原著常住居民为662人。随着旅游业的升温,村内涌现的服务行业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户约240人。仍持有村内户口外出务工者约二百余人。村内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无学历者占10%;小学文化水平占30%,初中文化水平占40%,高中文化水平约占12%,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占比8%。
2.1.3 现状问题
(1)公共空间:村内的公共空间分为由建筑前院落组成的生活型交流空间、由小型集会广场形成的组织型空间和商业型的交流空间。从1988年开始,大量新建建筑及违章建筑以入侵的方式占用原有的院落空间。机动车的非法占用也导致了村内生活型交流空间的减少和组织型交流空间的弱化。
(2)建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村民弃旧宅,盖新楼的行为蔚然成风,村内存在大量明朝古建,均未被重视保护,村民大都致力于建造新型城市住宅,这就导致了村庄内人口总数量不多,建筑密度大,閑置废弃住宅越来越多。
(3)耕地:由于楼上村位于东太行山脚下,主要地形为山地,耕地总面积不到五百亩,因劳动力不足,销售途径狭窄等原因,田地的耕种效益低下,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差。
2.2 楼上村互联网+的共享策略
首先,需要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其一是完善楼上村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二是加强乡村旅游信息门户建设,为游客提供全面化的网络智能服务。其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 互联网+共享空间
通过对楼上村调研分析得知其居民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有2个:其一是村委会前广场,村民在此进行日常交易活动。其二是村内的平调落子大戏台,村内仍留有全国仅存的一个平调落子戏曲剧团,经常自发组织村民在此集会,进行平调落子文化传播。
在村委会前小广场移栽阔叶乔木,形成天然绿棚,为树下进行活动人提供阴凉,在树干底部搭砌木质可进入树池平台,村民可以在树池平台上就坐,堆放货品,甚至可以进入树池内部与树池外部进行互动交流。售卖蔬果等农产品的村民可以运用互联网+系统对树池进行线上预约,而消费者(外来游客或本地居民)也可以通过线上浏览的方式可以看到今日的出摊情况,可以更加便利的挑选农产品货物。
由于未经过统一规划,村内住宅与住宅之间常常会存在不少的废弃空间,对其进行改造。根据村民的习惯与喜好进行设计,将村内仅存的平调落子文化引入该平台,设计成开放型的硬质广场,村民可以自发的在此演出交流,广场周围加大绿化力度,选用吸音强度高的乔灌木,使戏曲交流活动不影响村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2)互联网+共享建筑
将楼上村的闲置老宅,征求村民意见后进行翻新改建,由政府与村民共同出资,建设为具有楼上村特色的民宿住宅,然后为乡村引入科技型人才,在楼上村村大队的带领下,开发网络线上预约APP,使外地游客甚至是外国游客可以在线上浏览民居住宅现状,选择自己喜欢的户型与风格民宿,提前预定居住,从而打开市场,并为村庄发展做出宣传。使民宅建筑变为共享,使互联网+促进发展。
(3)互联网+共享农田
楼上村原来的生产模式是盲目的选择播种类型购买种子→播种→养殖→收获→寻找买家→出售。由于农民的人脉非常有限,在选择播种物种种类的时候就已不占优势,甚至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盲目播种,导致竞争失败,最终收益差。
为改变现状,推出互联网+共享的农田模式。所有人都可以从线上进行种子预定,交付定金,预购自己想要的农产品种类。农民根据网络订单进行播种,养殖。购买者还可以在线上进行农作物远程养殖,农民根据购买者的线上操作施以不同种类的肥料等。也可以全程由农民全程托管,整个种植过程中购买者与耕种者是不断地在互动的。在收获季节到来之时,购买者可以应邀到现场自行采摘,也可由当地农民进行采摘包装后通过快递的形式发送到购买者手中。这样即提高了当地特产的知名度,又提高了耕种效率,先选择市场再进行播种的模式使农民不再种而无收,售而无果。
3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机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平台。目前很多县、镇乡村旅游都在寻找"互联网+"时代中的发展路径,积极打造乡村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主动对接乡村旅游资源,是帮助乡村旅游走出乡村、发展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楼上村为例论述了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给出互联网+的共享空间、建筑、农田的发展模式,旨在使乡村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实力,期望打造具有共享精神的未来新农村。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