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隐性课程对初中道德教育的影响
2019-10-21吴超男
吴超男
摘要:本文对隐性课程对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进行论述,发现隐性课程这种有意无意的教育方式作用有时比显性课程更大,这种教育方式尤其在德育教育工作上可收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隐性课程在初中道德教育中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关键词:隐性课程;初中;道德教育
引言
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营造,如文化、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等这些并未进行刻意构建的教育经验,而只是通过有意无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隐性课程通过物质、文化、社会关系这三个层面的发展对学生的品质、道德价值观、意志等产生影响。
1道德教育对初中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在人类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尤其是初中生,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可以在校园生活中获得更为全面的培养,满足社会全能型人才的需要。德育工作在这些素质教育中比较突出,因为与学生一生的选择与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面对困难时拥有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方面也可以秉承尊重互利的原则,进而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环境中各个角落都充斥着信息,因此人们发布、获取信息途径越来越多,自媒体在这个时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种社会环境虽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没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就可能受到影响,尤其处在成年与未成年交叉路口上的初中生,虽然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让学习过程更为顺利,但是也可能受其影响,因接收到一些不良的信息导致正确的“三观”树立过程出现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严把德育关,尽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隐性课程教育环境,让学生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看护。显性课程教育工作由于过于单一且枯燥,可能会招致学生的不待见,但是隐性课程的开展切入点更为隐蔽,且无意注意的影响效果更好,因此校园中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隐性课程教育,让学生拥有一个洁净的教育环境。
2提升隐性课程对初中道德教育影响的手段
隐性课程具备较强的非预期性、非强制性、隐蔽性等特征,所以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养成方面,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备不可替代中的作用,为了让道德品质养成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与校园中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必须对隐性课程倾注足够的心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育教育活动与内容的重要性,进而尽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1提升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力度
物质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一个和谐、欢快、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并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与校园的关怀。这些基础设施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引导和陶冶功能,让学生时刻心存感恩之情。同时在一个较为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学生会因此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内心,善于发现人性的美好,进而促进道德品质素质培养。
2.2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
一个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同样是间接影响初中生德育效果關键性因素,为了维护德育教育工作的水平达到相应标准,必须对此项工作进行制度设立,如此才能让各项德育工作落实的更为全面。与此同时,能够帮助初中德育工作目标获得快速、稳定的实现的德育保障制度也不容教育工作者忽视。
2.3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在这些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中获得德育方面的培养,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人交往等。这些都是隐形课程中价值最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在这项工作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隐形课程工作的课程开发、方法使用、内容落实等方面的各种职责。同时,学校中的各种制度落实与管理都离不开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注视下展开,因此教师必须身正为范,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都能秉承克己原则,注重自身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可以时刻以教师为榜样为道德模范,进而受到隐形课程的教育,潜移默化的被影响。
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教师作为辅助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求学路上的合作者,必须与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让学生可以在教师面前袒露心声,积极与教师配合,并主动听从教师的安排与布置,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启发的机会。
结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学生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总结经验,并对自己的认知进行积累与指导。因此,此阶段的教育工作异常重要,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通过合理利用隐性课程手段让学生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受到作用明显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同,仲社.论德育隐性课程的显性化[J].教学与管理,2018(36):11-13.
[2]杜立军.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班集体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88-189.
[3]杨品菊,孙婧.师生关系隐性课程研究[J].现代交际,2018(10):198-199.
[4]张海燕.隐性课程对初中道德教育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1(0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