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的几点看法
2019-10-21张兰香
张兰香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音、体、美”所谓的“小科”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被看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让家长认识到美术课程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美术中得到满足。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兴趣呢?
关键词:激发 美术 兴趣
一、认知的转变
自古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刻意地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美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美术课不只是一味地画画,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我们可以从七年级上册《熟悉的物品》一课中,去熟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体验生活中必备物品的重要性,感受物品给生活带来的无限魅力,从而体会到美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人类的朋友》一课去保护小动物,关爱小动物;更可以从《花的变化》一课中去体会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这些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题材,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无不被它们潜移默化地激发着,改变他们的认知。
二、情景的创设
情景教学法并非主科的专利,美术这一学科似乎更适合。教者可以根据本课所教的内容创设出不同的生动、形象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上美术课的热情。如八下第6课《美丽的书》一课,它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悟书籍设计的艺术美,树立创意为先的设计理念。我们在开课之前可以事先设计几种不同年代、不同开本、不同结构的书籍样本,把它们放在讲台桌上或悬挂在墙壁上。这样的场景布置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使孩子又清晰、明确地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未学习新知识前就走进书的海洋,体会书的价值,了解书的发展史,知道书的结构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这样情景的熏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种直观是发现观察力和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等都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出来。
三、教法的采用
在过去,教室是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老师上课的教具很简单——一本书一支粉笔。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老一套的授课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即无聊又乏味,长久下去,孩子们会对美术失去原有的兴趣与好奇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被这种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也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教育机制已经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教法灵活多样,不再单一化。教者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年龄段的传授对象、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多样的教学手段。首先,讲授法。讲授法是教者使用话语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方法。柯瓦列夫曾说过:“教师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他要传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一桶水已不能满足于学生,源源不断的活水才是教者应该必备的。
四、差异地注重
我们都知道“与生俱来”的含义,绘画的细胞并不是每个学生天生具有的,它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并慢慢成长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所接受教育的条件的不同,所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接受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差别。这样看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的差异而布置不同的任务。有的学生擅长素描,有的学生擅长工笔,有的学生擅长写意,有的学生擅长油画……如果我们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他们的特长,那么必定会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甚至会感到极度的无聊。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长,发挥自己的长处。威尔逊曾说过:“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你真具有这种观念,那么任何事情都可能成功”。那么,自信来自哪里?怎么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无疑这和学生的自身能力密不可分。他们越擅长的东西对它就越会感兴趣。例如在《关注你、我、他》一课中,有的学生擅长掌握立体明暗度,那他可以用水粉、素描、油画去表现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擅长空间透视,比例结构掌握的较准确,那他可以用速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有的同学喜欢大手笔,属豪放派,墨的浓淡掌握的较好,那他可以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不要只局限于书本中的要求,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优点。
五、积极的评价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種欲望,也是一种满足。成功催人进取,会给人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积极、适合地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时,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语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俗话说得好:“好言一句三冬暖。”在学生失去信心的时候,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的话语会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勇气与动力。比如说:“你要相信自己,一定会画出更好的作品”“这一次的作品比上一次的作品更优秀了,你要继续加油啊”“你画的也太棒了,老师都对你的作品痴迷了”“你真棒,老师觉得你就是未来的齐白石”……这些简单的激励学生的话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但有些教师却忽略了,吝啬于在课堂上使用这类的语言。这样,不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也不大,导致他们对美术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要想解决类似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学会使用语言,利用语言的技巧性,适时地评价学生。它是一门艺术,如果教者适度地表扬学生,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拥有激情;如果教者含蓄地批评学生,那么这样的课堂会被温情包围;如果教者采取多元化评价学生,那么他就是这课堂的伯乐。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正是自我、会用赏识的眼光对待自我。总之,课堂中,老师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学习。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会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去努力,激情战胜一切!
总之,提高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些手段相辅相成,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对了,效果才会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