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2019-10-21寇扬扬谢静宜
寇扬扬 谢静宜
摘要:作为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地域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生态经济,即在于将区域内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其力量助推经济加速发展。西藏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因此生态经济的开展对于西藏高高原经济体系构建具有划时代意义。该文旨在探讨西藏生态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分析研究,以期提出具有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生态经济;西藏经济发展;高高原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321-02
1 概述
1)国内生态经济现状及发展
十九大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生态经济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只有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绿色可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重视经济发展,2010年虽然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国,但由于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特点,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环境大规模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社会情况下研究我国生态紧急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和长久意义。
2)西藏生态经济现状和发展
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严格监控对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实现循环利用。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促进“生态经济”,生态经济的提出充分表明西藏自治区领导在经济发展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为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西藏七大产业协调发展,加快西藏经济发展速度,且成果显著,对于西藏加快高高原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2 生态经济概述
2.1 “生态经济”的概念内涵
“生态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其著作《一门学科——生态经济学》中提出,是指在生态系统可承载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改变已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最大化利用资源,建立低耗能高收益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经济,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布局,完善市场体制结构,形成生态、经济、资源的和谐发展,不断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最终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于生态经济的概念表述虽在国内外学者之中各有其侧重点,但对其概念内涵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生态经济”的核心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生态经济”的特征
由“生态经济”的概念内涵可以看出,该理论作为一个“生态”与“经济”结合的经济范畴,应该从“生态”与“经济”这二者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找出其概念特征:
一是和谐性。当代社会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导致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造成不和谐的声音。和谐发展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应是衡量“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
二是公平性。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持续和公平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公平是持续的前提,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代际的公平。即今天追求高速度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后代人赖以发展经济的生态系统资源为代价,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要求的。
三是持久性。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性,来源于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供给的持久性和生态环境对污染容纳的持久性。只有人们能过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生态承载能力的有限性,才能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不只是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是以长足的眼光正确处理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取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要素禀赋及其局限性
西藏自治区齐扎拉主席提出建设西藏高高原经济体系,要求把“高”字“嫁接”到西藏的特色产业体系中,围绕西藏独特的旅游文化产业、高原农牧业经济体系、矿产资源、清洁能源等,建立一个高高原经济体系。建设高高原经济体系也是对对建设西藏“生态经济”的具体落实,是建立在对西藏特点、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认识上所提出的的经济建设模式。
西藏在资源要素禀赋方面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西藏地处高原,海拔偏高,地势险峻,人才相对匮乏,面对如此的自然环境,西藏在资源的开采利用方面相对于其他省市有更大的阻力,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另一方面,西藏被誉为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草场资源、林业资源、药材资源丰富,西藏草原总面积13.23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1.57亿亩,除此之外,西藏还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在新能源利用方面有著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西藏生态经济发展得到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存在的双面性,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清洁能源的普及率有待提高
因为在自然资源要素禀赋方面,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故西藏在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能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总体的开发利用水平较低,规模小、开发利用率不高成了首要问题。西藏地区的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前期缺少统筹规划,所以在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很大缺陷。总之, 科技能力的欠缺、研发能力的滞后、开发成本较高、产业总体规划不健全是导致西藏清洁能源普及率相对较低的首要原因。
2)对于产业发展定位精准性有待提高
目前西藏的特色产业较多,但总体呈现出规模小、知名度低、以售卖资源为主的特点,这对生态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规模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生產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知名度低导致产业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容易形成作坊式生产,对西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没有规划的售卖资源会导致资源无序开采,形成资源浪费,这也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3)传统农业发展渠道的丰富性有待提高
相较于东部经济发达区域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作业,西藏地区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农牧业的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党和国家主抓西藏第一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农牧业经济发展依然处于粗放型增长模式,主要依靠人力种植,且发展渠道单一,距离规模化、现代化、多样化、农牧业机械化种植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农牧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导致经营水平较低,无法形成现代化农民经营新主体。
4)本区人民对生态经济的认识度有待提高
在西藏的禀赋结构中,相较于丰富的资源禀赋,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本相对薄弱得多,科技研发能力主要依靠外部“输血”的模式,本区人民对资源的局限性认识相当有限。且由于受地理环境所限,对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传输也是遇到了许多阻碍,仅仅依靠本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只能做到保护生态,不能使生态和经济这两个引擎同时驱动,还需要逐步推广普及人民对生态经济的认识程度。
4 西藏生态经济建设路径
近年来,生态污染不仅仅产生于城市,也开始向乡镇蔓延。因此,要保证城镇化发展的猛烈势头,同时照顾好西藏的生态环境容量保持在承载限度内,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必不可少:
1)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和废水废气净化率
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则应该从污染根源上对症下药。居民的能源消耗应该转变为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能耗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和普及宣传方式,让居民有条件使用水电、太阳能、天然气、沼气和地热能等多样化复合式的能源消耗方式。在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的基础上仍需要加大力度投入废气物净化处理的设施和场所,为生态环境的保持减少负担。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常态化,严格监督管理。
2)优先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产业
依托水质、土壤、空气和人文环境“四不污染”的高原优势,西藏生态经济发展应针对其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产业。近年来,西藏各部门大力推崇的净土健康产业也是其中之一。要注意挖掘和推进能够和高原特色相结合的低碳产业,如天然饮用水、高原奶制品、高原肉制品、藏草药材产业、高原特色文化产业和高原特色旅游产业等。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加大监控力度,督促该产业进行污染物处理,严格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进行排出,征收环保税。始终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倡导生态和经济相生共长的经济发展理念,拒绝走上先破坏再治理这样的弯路。力求走出提一条经济和生态环境相辅相成,人与环境和谐共进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共提速。
3)持续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工作
在农业发展方式上,仍需持续推进农业种养循环工作,争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排出过多废料残渣,建立起循环农业、牧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种植方面,提倡以有机环保肥料代替化学肥料;改进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以达到节约用水、节约农药的目的;采取多种实现方式,形成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方式,减少过多排放。在建立起新型生态循环农业的同时,应注意监测农业污染比较集中的地区,以先进的技术和效益改变惯于传统农业的农民种植理念,对已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进行及时的治理。
4)提倡全民节能减排行动
最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城镇居民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力度推进国土绿化工程,鼓励多植树多种草,提高居民和游客对蓝天、白云、鸟兽、山川、河湖存续的重视程度。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正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生活水平。并且,加强舆论监督,使全社会了解生态环境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和建设自己生态家园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爱东.构建西藏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财政支持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 宋振华.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J]. 住宅与房地产,2018(1).
[3] 肖幼林.生态西藏视域下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
[4] 刘洁.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J].区域创新,2016(9).
[5] 彭娜.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统计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8.
[6] 胡平波.江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的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19-22.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