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亚雕塑衣褶特征中的希腊风格

2019-10-21洪润刘瑜

大东方 2019年3期
关键词:东亚

洪润 刘瑜

摘 要:本文以东亚雕塑中的衣褶特征为切入点,按衣褶的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梳理和分类,联系希腊风格东传、犍陀罗风格东渐的历史背景,总结出东亚地区雕塑衣褶中的希腊风格。

关键词:东亚;佛教造像;衣褶特征;希腊风格

一、东亚雕塑概述

在希腊风格东传过程中,丝绸之路沿线的东亚地区明显受到了希腊及犍陀罗风格影响。西北印度的犍陀罗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河西走廊、中原北方和南方的广阔区域。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基因,借由犍陀罗文化,融汇到东亚文化之中,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型地域文化。目前共收集到东亚雕塑共112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有河西走廊、山西云岗、山西龙门、山东青州和河北省等。

二、东亚雕塑中的衣褶特征

东亚造像雕塑的衣褶特征,主要可分为以下7种:卷衣褶、楔形褶、阶梯形褶、阴刻线褶、阳刻线褶、线状褶、刻纹褶。

1.卷衣褶

这种衣褶是在中国塑像之中,最为自然而灵动的一种。它一定程度借鉴了犍陀罗衣褶样式。像是一种柔和流畅的线条横披在胸前,左右不对称,肩部较平且无褶。代表性例子为一座来自中国的,高32.7厘米的福格铜佛像,大约为公元4世纪前半叶的作品。有一种卷褶横披在胸前,不对称,肩部平而无褶。褶皱的表现非常流畅自然,变化很多。左边衣褶和颈部褶皱的走势相同,弯弯绕过脖颈。褶皱松散地垂荡在胸前,形成两条凸起的外沿绕过左肩。织物的质感非常强,较为厚重。整体风格接近犍陀罗样式。

2.楔衣褶

楔衣褶最早在公元4-5世纪的中国小型铜坐佛像上被发现。它不像柔和的卷衣褶,也不像是阶梯形衣褶,是一种轮廓粗糙的楔形褶皱,其显著特点是上臂衣褶轮廓上的深锯齿形。这种楔形衣褶的佛像,S.马特萨贝拉将其称之为“原始五代时期”的佛像。他认为这是公元4-5世纪最有地方色彩的佛像之一。主要的发源地为中国河北省。在中国所发现的楔形褶佛像多为坐佛像,每一条褶皱都相对较宽,立体感较强。且均为单层厚领。

3.阶梯形褶

这种式样的衣褶在中国的塑像中最为流行,是流行时间最长,并且富余各种变化的褶皱类型之一。5世纪中国塑像表现阶梯形褶,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5世纪初的铜佛像;第二种是5世纪后期的造像。前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河北省的坐佛像以及公元437年刘宋时代南方小型坐佛。后者在中国4-5世纪也有一些实例,如山西云岗石窟的造像。阶梯形褶皱,较多的受到了印度马图拉样式的影响。

现存的中国禅定佛像,大多都发现于5世纪初,是阶梯褶的典型例证。它们的出土时间、地点、朝代不尽相同,但其风格方面都有相似性。所发现的佛像大多为坐佛像,尺寸比较小(18cm-30cm),且台座较高。佛像的躯干造型简单,左右对称,衣褶呈现阶梯形重复。其封闭式的衣褶样式相对固定。有规则的纵向褶纹贯穿全身,形成紧张而抽象的线条图案。中袖的褶皱呈现斜线图案,从前臂向膝盖延展。长袍之下,露出部分手臂。手臂与下垂的袖子之间,没有明显分界。此种具有代表性的阶梯褶,正是源自马图拉派。5世纪中国坐禅佛像的典型特点有以下几个:1、像希腊罗马式样的长袍,垂于双手下并覆盖双腿 2.除了两膝之外,腿和脚无特殊表现,仅是含糊得藏匿在下垂的长袍之中。3.轮廓分明,左右对称。根据其宽窄程度,可分为:1.褶边或衣褶中间有阴线的阶梯褶 2.宽度较窄的阶梯褶3.宽度中等的阶梯褶4.宽度较宽的阶梯褶。

4.阴刻线褶

阴刻线褶经常在5世纪前后的中国佛像中看到。在阶梯形褶皱的基础上,原本的褶边被深深的阴刻线所替代。在西方也有能看到较为类似的阴刻线,但与马图拉、犍陀罗佛像不一致,与印度、中亚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公元5世纪的东亚石窟佛像,出现了以阴刻线褶来表现泥塑人物的例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甘肃炳灵寺和敦煌的造像。同时在山西云岗第7、8窟,也有一些泥塑风格的石雕。山东青州佛像也有许多阴刻线褶的例子。其主要特征为:佛像的体型修长纤细。肩膀略宽,腰部极细。小腹微微凸起,衣褶雕刻并不过分具体,更加以突出躯体和肌肉的起伏为重点。阴刻线褶松散却不孤立,几条阴刻的衣褶线,就交代了外衣所遮盖的身体以及裸露的部分。给人一种平静、和谐、稳定的美感。

5.阳刻线褶

公元5世纪40年代-5世纪末,在中国佛像中出下了此种类型的褶皱。这是一种非常醒目且具有代表性的褶皱类型。像是一张撒开的网,均匀的撒在大身的各个面上,或者是袈裟、长袍的各个部分。通过阳刻并保留下来的褶或图案,起到表现服装、装饰人物躯体的效果。这种褶皱也有分叉形态的。最早的凸镶嵌褶,发现于犍陀罗地区。

公元443年,发现于河北省的著名的大铜弥勒佛立像,是阳刻线褶的典型例子。此佛像雕刻得十分完整具体,形成了略微凸起、扁平且连贯的带状褶皱。又融入了叉状褶的部分因素,使褶皱看上去更为繁复抽象以及程式化。在肩部和上臂的表达相对随意,但是在胸前垂荡的U型褶部分和腿部前方的褶皱部分,都有比较写实且具体的表达。偏平的褶皱通过不断的重复,构成了具有节奏感的清晰分散的线条图案。

6.雙边褶

这一类褶皱的典型特征在于,有着双边构成的褶纹轮廓。在中国的许多坐佛像上,经常能看到双边褶的运用。它的形状,像一轮弯弯的星月,既交待了衣褶结构,又非常具有图案美感。主要运用与5世纪50年代前后的中国佛像。山东青州戒台寺,在北齐时间所作的立佛像,具有典型的双边褶特征。其穿着通肩式袈裟,U型领自然下垂,垂荡至前胸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这尊佛像的褶皱雕刻的非常密集且繁复。在佛衣的中下部,左右两边各有两排双边褶,如同复制黏贴一般,垂荡下来,且左右非常对称。双边褶像是一轮又一轮弯弯的星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7.线状褶

此种褶可分为两种类型:1.在衣服表现隆起 2.镶嵌进衣服里。比较有代表性的范例是敦煌275窟5世纪中期的交脚弥勒像。其腿部有很多平行隆起的线状褶皱。此种褶皱和镶嵌褶非常相似,但是线状褶所凸出的部分,像是一根根的圆绳子。不像第一类卷衣褶,没有柔软的卷边,也不松散及流畅下垂。但是其展开的长袍面连接处,有着非常清晰的轮廓线。但是其起伏不像卷衣褶那样自然,相对刻板和程式化。

结语

综上所述,东亚造像雕塑的衣褶,主要可分为卷衣褶,楔形褶,阶梯形褶,阴刻线褶,阳刻线褶和双边褶和线状褶这七大类。其中,卷衣褶、阴刻线褶,非常突出的带有古希腊、罗马的写实主义风格烙印。阶梯形褶也明显受到了犍陀罗及马图拉风格的影响。东亚塑像在延续希腊风格的基础上,更多的融入了本土的特色,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是一种本土化的新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洪润,女,1994年10月,浙江杭州,汉族,硕士,学生,艺术学理论;

刘瑜,女,1970年3月,上海,汉族,博士,东华大学服装及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艺术设计理论部副主任,艺术学理论,(主要从事女性服饰装扮文化、时尚媒体与传播论研究、时尚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刘 瑜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东亚
学霸“三小只”
文明冲突论的失误
论中国崛起对东亚安全的影响:和平抑或是冲突
拉美陷阱与东亚崛起
东亚港口联盟在青岛成立
东亚区域一体化困境扰动因素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