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
2019-10-21衣丽莎
衣丽莎
【摘要】: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公众意见表达更为自由,但同时也淡化了话语权中心,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显著表现。而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舆论影响力不容忽视,大学生思想阵地正受到严重冲击。对此,本文提出从认知引导出发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探讨与新媒体相结合引导式思政教育策略,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思政教育 高等院校 认知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语言的变化
(一)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形式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是指以主流媒体变革为开端的社会媒体结构稳定的一段时带周期,这些媒体形式的出现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形式創新的基本条件,并且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及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帮助。其中比较典型的帮助有以下两点:
其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实现内容轻量化、时间碎片化、方式自由化的改革,通过此类教育改革,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覆盖,让大学生可以在学习以外的业余时间随时随地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充分提升思政教育的渗透性。
其二,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的资源与素材的共享水平更高,能够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更丰富且更具时代性的教育材料,甚至是现成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以往高校思政教育案例讨论素材过于陈旧的问题,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生活相关性,加强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二)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语言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类似,都有一定的教育语言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有两点:
其一,强引导性。在新媒体时代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可以实现实时性,传统工作语言的灌输属性适用性有所下降,引导式的工作语言更有利于对学生健康向上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同时这种引导语言也能够为学生的提供自我探究、自我思考的空间,对于其形成自主价值观念有更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二,高融合性。思政教育本身融合了许多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学科理论,这类理论通过传统稳定的语言符号来表达不免会出现乏味、无趣之感。而从中国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不难发现,主流媒体的媒体语言去形式化、标准化的趋势越加显著,新媒体正在推动媒体语言的亲民化和趣味化发展。这实际上为高校思想教育的语言变化产生了影响,规避艰涩理论教育,倾向于社会性教育、趣味性教育的思政教育语言调整较为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
二、思政教育中认知引导的重要价值
(一)认知及内隐认知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内隐认知是指无意识但自发的参与认知,例如无显著自主约束状态下主动学习行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意识坚定性、抗干扰性明显更强。对比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来看,内隐认知更适合解决无法用逻辑符号表达的内容,因此也更适合引导思想政治学习。在内隐认知引导下所进行的思想政治学习会有更强根植性,例如更不容易受外界思想、外来意识形态的干扰,在社会舆论爆发时也仍能够保持客观的判别能力。如果能够以内隐认知来引导思想政治学习,那么学习者会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长期渐进的影响,因而思想政治觉悟的发展会更为深入。
(二)语言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育始终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因此教育语言也决定了教育成效。内隐认知指导下的思政教育强调潜移默化的引导,因此所使用的教育语言也以语言引导为主。在思政教育这类学生有负面刻板印象的教育门类中,语言引导本身也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其一,语言引导能够强化学习者的接受程度。语言引导相对于传统的直叙教学语言更为婉转,不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抗拒心理,也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言引导可以降低学科门槛,让学习者感觉学习交流更为亲和,循循善诱下学习者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也会更为认同,这本身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二,语言引导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发展纵深。语言引导能够消除学习内容间的断层问题和阶段跨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而语言引导通常需要结合实际或时事情境,因此学习者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这对思政教育纵深发展有一定帮助。
三、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认知引导策略
(一)在线上教育中养成实时引导的习惯
新媒体条件下线上思政教育正在逐步普及,此类平台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在教学的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能够接受到了大量反馈,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条件得以消除。在这种条件的交流很容易出现不良词汇、负面思想等。
对此,教育者需要在教育活动前做好准备工作,对所需应用的(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实时新闻资料、舆论信息资料进行整理,收集相关网络评价,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负面言论,并做好应对准备。在线上教学交流时可依据准备资料进行合适的引导,不建议直接对学生行为和思想进行评价,而采用示范和良性引导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发展。
(二)善用新媒体语言作为引导语言【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下学生对于新媒体语言的接受度更高,而对传统的死板、教条式语言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语言进行教育引导,也必然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媒体语言中较受大学生欢迎的主要是网络流行语,这类词语在网络流行后也会很快传播到网络外的世界,这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许要紧随时代潮流,更多的接触新媒体语言。但需要注意在新媒体语言的应用中需剔除负面语言,更多的学习新媒体语言简练、形象的特点,采用谐音、表情等形式来丰富思政教育语言引导的趣味性,缩小思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长期在此类引导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会逐渐建立良性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会对社会主流文化、舆论形成更合理的辨识。
(三)强调以时事开展认知引导教育
内隐认知的发展需要建立在本质问题的认识上,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是对本质的直接展现,缺乏本质挖掘的过程,因此学生认知通常不够深刻。而在基于时事的案例教学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事实现象挖掘事物本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实现无主动意识的探究和自发思考,从而形成稳定内隐认知发展。
在具体的引导语言应用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化:一要有哲理性 二要有的放矢,直指问题本质 三要通俗简约,让人易于领会 四要灵活得体,重细节、重方法。当然,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语言引导技巧可以利用新媒体优势来完善,例如:提取舆论事件中的正反观点进行对比,运用根据冲击力的对比图、信息更为丰富的动态图等强化语言引導效果,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指出优秀表现与负面表现、积极观念和消极观念间的差异,发现本质问题并形成潜在认识,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够形成价值判别和行为选择的良性倾向。
(四)结合传统文化开展认知引导教育
首先,教育者要善于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进行群体渗透,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文化,借助舆论传播的力量建设群体动力,让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伟大智慧和精神渗透到青年的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要善用中国民族悠久历史来进行唯物史观的深刻教育,借助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唯物史观的论证教育,让青年真正产生民族认同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认同感等等。要逐步适应大众文化的潮流,将其作为思想观念的载体,提取青年的积极文化需求,倡导积极文化的传播,同时青年群体讲解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培养青年的主流社会价值认同感。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在国内的传播也在加速,在新媒体环境下国家间文化交流愈加频繁,西方国家借机推销其思想、文化,包括价值观和制度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频频指责。西方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保守主义、新制度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迭起,借助全部意识形态工具,铺天盖地地扩大宣传,以一贯之地推销其制度、价值观念。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迭起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薄弱的青年学生和意志不坚定者当中,已经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非主流意识一旦产生并大范围传播,必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造成冲突和挑战,造成大学生广泛的思想扭曲、信仰丢失、价值观错误等严重后果。
同时,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期,新媒体的出现同时也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流,公众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规模和速度明显增加,然而信息规模扩大同时也会带来信息内容质量问题。其中比较显著的是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话语体系,例如大众在网络中(尤其是移动网络中)发表的言论、传播的信息缺乏严谨话语体系的约束,网络中所传播的信息缺乏规则性,个人所发表的言论容易受个人情绪、认知的影响,价值外部约束的缺失等因素影响也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上述因素都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造成威胁。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的快速传播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外来思想的渗透现象,而大学生是社会思潮中最重要的一类(相对激进的)推动群体,当大学生出对非主流意识产生较高的认同感,会对高校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造成阻碍。为了消除此类问题的负面影响,新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当正式非主流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传播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下新话语形式的受众认可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解析、实践性阐释方法进行改良,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获得更好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也有效消除主流思想和非主流思想在大众认同评价上的差距,重点规避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反社会主义思想等的大肆传播问题,及时引领大众价值观念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高校思政工作应对策略
结合上文分析来看,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挑战的表层问题在于不良思想的肆意传播,其内在问题则在于大学生信念坚定性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不足,前文所提出的引导策略就是针对后一类问题而提出的针对性策略,能够通过内隐认知的引导来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坚定性、负面思想与意识的识别与规避能力,但对于不良思想的传播问题,仍需要高校自身努力,同时也需要借助政府和社会媒体的力量来共同构建纯净是媒体环境,以此规避不良思想的传播问题。
首先,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环境的优化。高校应建立半开放式校园网络环境,基于网络防火墙对通过内网可访问的主流新媒体平台及其他媒体渠道信息进行过滤,自主识别其中存在的不良思想信息并进行主动剔除。考虑到高校网络监控的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等问题,建议高校与社会主流的网络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进行合作,从平台方获取目前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出现的典型风险,由此开展针对性的信息风险防控,以保障不良信息的传播效率。
其次,高校积极参与和协同政府、官方媒体和社会媒体的自媒体传播治理工作。自从网络服务大规模商业化发展以来,网络上就一直存在不法分子恶意传播暴力信息、淫秽信息、邪教文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等,这类信息传播会对民族团结、国家稳定造成严重损害。在移动网络出现后,这类犯罪分子的传播行为隐蔽性更强,而且对社会的危害也更为显著。因此,相关责任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此类不良信息传播行为的打击和惩治力度:首先,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网络信息监督力度,改进网络信息监控和预警技术,及时发现不良信息传播现象,并在源头上避免不良信息的大范围传播,使此类问题被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对社会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 其次,各类官方媒体、大型社会媒体应当主动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健康的其他社会信息,引导大众信息获取的健康性 最后,执法机关应加强对不良信息传播行为人的惩治力度,建议采用法律规范下最高程度的处罚手段,此外也建议执法机关能够在相应违法行为打击、处置后的结果进行社会公示,在社会上形成更有效的警示效果。
【参考文献】:
【1】路红, 章鹏程, 王丹,等. 大学生的幸福图式:内隐认知视角[J]. 教育导刊, 2017(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