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指导研究
2019-10-21刘军伟
刘军伟
【摘要】初中阶段,特别是七年级是接触文言文的初期,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古诗文阅读是中考试题中的一个必考题型,因此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且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如何在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本文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指导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七年级;文言文;教学指导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艺术瑰宝,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及全社会对古诗文内容的重视,文言文的相关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广大语文教师也在不断钻研,力求通过挖掘课本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文言文本身虽然有着丰富的内涵与优美的结构,然而由于涉及的内容较为晦涩难懂,与我们的生活距离较远,再加上讲解方法较为生硬单一,因此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对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指导提出几点看法。
一、巩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好词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发展已演变为现代汉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变化,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这些语言基础的学生才能灵活易懂地学习和探索。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释意,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代和现代同义词、近义词、单词的用法,以及一些常用虚拟单词和真实单词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古典汉语的基础。
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实词和虚词的翻译区别,促进学生掌握单词的含义和理解文章。在翻译实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情境分析进行探索。文言文中的多义词很常见。“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要根据其所出语境灵活来辨别并准确释义。文言文中各类词汇变了一个语境就改变了释义,使它具有另一个词的语法特征,这反过来又产生了新的含义。而有时候文本中的实词、虚词都无法根据它的本义来翻译时,这就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语境来猜词、猜义。这种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其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在理解句子中的词汇词时,教师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文学词汇。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另一个例子是“赢而不与五国者”的“与”是一个动词,意思是“附和,接近”。在大多数情况下,虚词的含义与实词的含义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不同的涵义。学生掌握常见词汇并且可以根据词的含义进行区分。并灵活根据上下文来进行释义,那么就为学生理解其它较难词汇奠定基础,并且在学习文言文时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铺桥架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对于这样一个新事物,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什么教学首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剧《水浒传》还有学生们经常看的非常熟悉的《西游記》等来激发他们阅读原创作品的热情,特别是从刺激他们阅读浅显的白话文到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学习一些简短易懂的文言小短文,比如《论语》和《孟子》中的一些短文,然后再到学习《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出师表》等经典的较长的散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受古典汉语的美,以微妙的方式学习文言文词汇,将学习古典汉语转化为积极、有意识的自愿的行动。例如,在教授《孙权劝学》时,你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人名“权”,“蒙”和“肃”。接下来,让学生查阅资料,自行阅读原文翻译,并组织学生讨论:这三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三个人与全文的情节有关,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探讨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善于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文言文的训练主要包括理解内容、翻译词汇和句子,掌握关键词的使用,记忆冥想和阅读后的感受。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内容易于理解,翻译相对简单,词类的使用可以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归纳,这个靠听写也可以解决。阅读后的感觉可以通过使用构图训练来完成。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单靠课堂上老师讲授是不可能全部讲完的,想要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在课外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当堂分享给其它同学,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老师的认可,相信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而这样也将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也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四、总结
文言文是历史的宝藏,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不能永远停滞不前。对于优秀的方法我们要善于接受,其次自己也要大胆创新,努力营造出好的课堂氛围。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将我们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东增. 初中文言文教学低效归因及应对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2):4-4.
2.孙东华.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其应试策略探究[J]. 学周刊, 2012(9):48-48.
3.佚名. 巧借关键词学习法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J]. 语文天地, 2019(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