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焦虑及对策
2019-10-21唐颖李雪非徐洁
唐颖 李雪非 徐洁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基本问题,随着毕业生总量每年递增的趋势愈演愈烈,2017年毕业生总量在795万人左右,2018年毕业生总量将近820万人,毕业生总量与社会可提供岗位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当中。以下笔者就当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焦虑 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就业心态分析
(一)功利心
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在这种飞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下,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受到了冲击,出现了“宁在大城市受穷,也不在小城市安乐”、“金钱至上”等不良心态和价值取向,这种对于某些虚荣的追求,胜过了自己真实的生存需求。
(二)从众心
大学生毕业在即,在相互了解就业信息的同时,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特别是在一部分同学已经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后,另外一部分由于自身职业规划迟缓、专业技能欠缺、不对自身和当下形势做有效分析的同学,由于担心自己不能找到好工作,便盲目跟风、乱投简历、毫无方向。
(三)迷茫心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业及能力拓展缺乏合理、及时的规划并且自我认知不全面。一方面觉得用人单位就业要求过高,自己的条件达不到对方的要求,不能有效地何投放简历;另一方面,面对招聘岗位缺乏系统了解,盲目撒网,不能有的放矢。
二、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一)综合素质低、专业技能欠缺、知识结构老化过时
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进入大学重点不是学知识和提升能力而是重社交,拉关系,将构建社交关系网视为今后就业的关键,于是不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加之学校疲于应付逐年扩招的高考学生,不能有效更新知识结构。
(二)专业成绩好、技能较强,但是心理素质低
一部分同学在学校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基础知识扎实,但是由于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综合素质欠缺,特别是在应对面试考官发问时,会表现出心理素质低,交流障碍,使得用人单位对自己不能客观的了解,措施良机。
(三)预期与自身就业能力素质不匹配,焦虑情绪严重
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市场过于理想,就业思考过于简单,单纯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真正面临找工作时,发现就业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事少薪高离家近”是一件遥不可及的目标,但凡一个环节有问题,整个就业目标就成了问题,到底是选择“事少”、“薪高”还是“离家近”就成了不知错所的境遇,于是就业焦虑情绪严重,导致不能客观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这也是就业准备不充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典型表现。
三、试分析成因及解决的途径
(一)形成的原因
1.高等教育模式自身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一些学校的办学重心不是更新知识构架而是如何应付逐年递增的学生,办学“目标”不是提高培养质量,而是不能让课程“开天窗”,如此状态下,这些高校是培育不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而只能产出没有竞争力的大学生。
2.学生的家庭背景及个人经历
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不足以支撑学生想要扩展自己知识面和阅历。而社会需求却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学生想要使自己增值的需求与家庭能提供可支撑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产生,出现就业需求不匹配。应届毕业生不能通过一份理想的工作在短时间内储备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提升学习及阅历而提升更大的就业优势,于是,原生家庭经济条件的有限,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3.国家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迅速发展等一系列变革,就业岗位愈发有限,但是人力资源又是不可储存的,这就会突显出严峻的就业形势上。
(二) 解决的途径
1.改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实施“三全”育人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精细化培养、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勤奋成才和全面发展。
(2)加强对高校教师的督导,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高等院校的教师不仅应该从思想上引领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政治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还应该指导学生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科学、合理、及时选课,修满毕业所需的学分;指导学生三年的学业发展;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发展;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不定期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反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业发展动态。
学校应当对高校教师以上职能的履行情况进行详细的量化考核,以此作为学校对教师考核考评、职称申报、评优评奖等重要参考依据。
(3)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焦虑
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正面就业焦虑,首先需要在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中加入就业心理指导的相关内容,同时将就业指导课程增加为10-12个学时。其次,是要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師队伍,定期选派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外出学习进修。
参考文献:
[1]董英山.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山西科技,2019,34(0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