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思维情景 提高思维质量

2019-10-21张善江

速读·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辅助线等腰三角认知结构

张善江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必须要创设出一种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并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景,以造成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这样,学生便有了展开积极思维活动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设悬·质疑·演示:新课引入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我是从以下几点进行思维情境创设的。

1.提出疑问  引发猜想

“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例如,在学习“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时,如果单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效果肯定不好,不如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进一步挖掘:①相应的对称轴是谁?②线段AD与线段A`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④连接点A与A`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连接点B与B`的线段呢?……对这些问题,结合小组活动,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深化了教材。通过设疑,为学生的“悟”得留有了余地。

2.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

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时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地愤悱心理。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由学生随意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0)并求出它的根,然后让学生说出两根及二次项系数,由我来猜学生所出的方程,一个、两个……学生争着出题,结果被我一一猜中。“真奇怪,老师怎么知道我出的方程?”这就引起学生的好奇感并产生了疑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了兴趣,也就促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的劲头。

3.直观演示  诱发探索

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例如,用“字母表示数”是发展学生函数思想的基石,它既是基本技能的学习,也是数学符号感的形成与抽象能力的培养途径。而这种思想的形成必须借助学生对数的认识(原有数的认知结构图式)。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火柴棒搭正方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搭建中,逐步形成某种理念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对数的另一种形态描述的感情——字母表述。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展开,在学生个体内部产生了用新的東西来描述已经产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这种活动,借助演示、探索、发现,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建构认知系统。

二、创设情景·暴露过程:新课进行中创设思维情境

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1.创造问题意境

“愤悱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作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例如,在学习“过三点的圆”中,我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吃透知识,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破碎的圆,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有一个圆镜被打碎了,现欲重新配置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都带去?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景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借助新旧知识的对比,动手尝试探寻各种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暴露思维过程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先通过动手实践(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发现两底角相等,然后进行证明思路的探索。证明两角相等,有哪些方法?(这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关于证明两角相等的知识和方法,起到“搜索”和“整理”的作用)这些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能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吗?(经过尝试,学生发现几种方法都不能直接应用,从而想到要改造图形——作辅助线)如何作辅助线?(联系前面的动手实践,发现对折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同时,也发现这条折痕是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平分线,作顶角的平分线也可以达到目的)还有其它的作辅助线的方法吗?(经过讨论、尝试,学生们发现作底边上的高线也能解决问题,但作底边上的中线却不能直接证的,从而感悟到添恰当辅助线的重要性以及作辅助线的常规方法)……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有效的探索,克服了思维定势,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了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逐渐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把握好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去合理的创设思维情景,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辅助线等腰三角认知结构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例谈初中数学几何图形求证中辅助线的添加与使用
常用辅助线在圆中的运用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特殊四边形中添辅助线的常用方法
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联手解中考题
Have Fun with Math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
一个基本模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