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东尼·卡罗雕塑的绘画图解
2019-10-21吴笛
摘 要:来自英国的安东尼·卡罗是活跃于20世纪的重要雕塑家,通过对他雕塑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张力与内隐,抽象的形态,视觉上对于物性的感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雕塑里“绘画”性的体现,在当时艺术百家盛行的时期,这也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一方面,通过对安东尼·卡罗雕塑中的绘画图解,能够再现作者对于作品创作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从观者层面来说,对于雕塑作品的解读有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安东尼·卡罗;雕塑;绘画图解
引言: 安东尼·卡罗的人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学院派承习阶段,现代主义影响阶段以及20世纪60年代后抽象主义雕塑创作的成熟阶段。他的一生之中受到了许多著名艺术家,例如立体主义派的毕加索、强调雕塑知觉的亨利摩尔,以及格林伯格等艺术批评家的影响,在与他们的交流学习中凭借着自己的独特意志与善于思考不同的品质成就了自己的经典传奇。安东尼·卡罗早期作品呈现的还是作为本体的雕塑状态,但将素描绘画中的情感感知融入其中,再进一步,是将雕塑做为感知的状态,总结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理念及表現手法,以抽象的形式、富有情感的材料探究为手段,创作了自我绘画性实践的雕塑作品。接下来,本文将具体联系安东尼·卡罗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从绘画性空间,媒介思考与视觉效应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与说明。
一、雕塑里的绘画性空间
在安东尼·卡罗早期承习学院派教育阶段期间,受到立体派的影响。作品创作中是以绘画为主的,到后来成为亨利摩尔的学徒后,才是他雕塑创作正义以上的转折,这个时期,虽为具象雕塑的创作形式,却有了更为独到的绘画表现性。
安东尼·卡罗早期雕塑作品《抓着自己脚的男人》以一种粗糙原始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表面保留着泥塑的痕迹,没有过多的细节塑造,双眼直视着自己的脚,边缘性的概括给人一种素描绘画的线感延伸,拥有着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
善于思考与另辟蹊径的他曾在看到杰克逊·波洛克的一幅绘画作品后——白色的画布上,在角落处散落着几个点,于是他便思索着雕塑如何才能做到如此极致的“空”?后来便有了1965年雕塑作品《景观》的诞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安东尼·卡罗来说,创作日常里保留着对于绘画性的联想思考,这种思考促使着他在面对雕塑的时候,会从不一样的思维角度出发,从而产生出绘画形式意义上的雕塑作品,即使是这样一种占据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也能将“平面”与“立体”做到完美的结合。
《一个清晨》创作于1962年,是一座纪念碑式的抽象雕塑,它虽然作为一种实体的建构,从空间上却能够给人一种绘画式的体验。作品构造由垂直及水平钢板等一系列金属散部件组成,它们错落组合却相互联系,当观者进入到这件作品中时,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围绕作品观看时空间的移动,呈现出的观看形象会发生变化,当转向正面时,这种雕塑感的体验被消解了,出现在眼前的犹如作品被压扁了一般,这种扁平化的意味,有了绘画图式的象征。
二、对于媒介的思考探究
在20世纪60年代,安东尼·卡罗在作品材料媒介的使用上,愈发的追求绘画性,他并不刻意地追求材料的物质属性,却能够很好的将他们自由的发挥出来,他在创作中选择跟随材料带给他的感觉,而不是主宰材料,他自述中说道:“只允许自己随着材料走,我让材料自己说话,我只去聆听。”随着他自我修养的伴随,雕塑创作中的绘画意向更为强烈。
在其1966年创作的《四轮马车》这件作品中能够很好地体现雕塑的绘画性。作品的组成媒介是钢,中间有一根轻微弯曲的钢条,两端分别垂直竖立着不同大小形状的钢丝网与钢条,当看到这件作品时,我们可以感受金属材质被“戏弄”的感觉,连接两端的钢条像似素描里的线,以轻松的姿态生长在作品之中。两端的钢丝网格,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具有阴影虚实与交叉线条的处理表征,形式上虽为一件抽象雕塑作品,却内含着无形绘画的存在。安东尼·卡罗对此观念的实践不是偶然兴趣的突发,而是一种内心执着的诉求,后续创作的桌形雕塑中也有很好地体现。
三、作品视觉效应的展现
架上绘画的感官体验在视觉上是较为直接的,但观看雕塑时,是一种各种感官相互作用的联系,这种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雕塑的空间三维性,更在于作品被制作时与作者发生的关系问题,例如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客体,物性与观念等方面,就安东尼·卡罗雕塑作品中绘画性在视觉效应部分的展现,接下来,我将分别选取他早期具象与抽象成熟阶段的作品,从“触觉”感知与“色彩”意向的角度进行简要说明。
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脱衣中的男子》是一件极具力量感地雕塑,发生形变以后的泥塑人体的每个部分以团块状给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安东尼·卡罗热衷于变现身体的体验,运用泥塑特有的表现肌理来表达一种“真实的触感”,这种“触感”来自于对绘画性当中情感体验的思考,结合身体的融入而得来。
抽象系列作品中安东尼·卡罗加入了颜色这一元素,增强了作品的绘画性,在空间上,既保留了雕塑特有的三维体验,也很好的结合了平面绘画的二维性特征,同时,强化了材料媒介使用的连续性。红色是其使用最多的颜色,在大部分金属类抽象作品上进行使用时,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弱化了材料本质属性的概念,使得整个作品产生了视觉与心理上的双重效应,具有很好的抒情性。这种将雕塑进行“平面绘画”的方式,在当时也是尤为大胆与创新的。
结语
安东尼·卡罗在学习和创作中,都注入了高度个人化的思考,不断拓展了雕塑的边界与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最大的贡献就是将雕塑与绘画这两者区别很大的艺术门类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从布局空间,材料使用与视觉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整个过程体现出的实验性与冒险性,给予后人以极大的启发,促进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塔克 .《雕塑的语言》[M],中国民族艺术摄影出版社,2017
[2] 金影村.现代主义理论视野下的雕塑范例——安东尼·卡罗与英国新雕塑,《雕塑》[J],2012(2)
[3] [美]罗莎琳·克劳斯:《现代雕塑的变迁》[M],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17
[4]乔恩·伊舍伍德,常羲.边界之重要——对话安东尼·卡罗[J].美苑,2014
作者简介:吴笛(1993—),男,汉族,安徽省庐江县,在读研究生,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研究方向: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