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
2019-10-21张新帅
张新帅
摘要:城市在地理位置、空间布局等作用下形成集群,并发挥其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在城市群内的集聚,而城市群和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例,在城市群与产业集聚耦合机理作用下,分析三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度和城市集聚度发展历程,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各自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一步印证了产业集聚与城市群耦合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聚;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06-0077-03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聚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多个城市的集群发展逐渐形成城市群,而城市群的演化为产业集聚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政策优势。产业集聚与城市群的耦合研究进一步探索了二者协调发展的耦合规律,为城市群内部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为产业集聚下的城市集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朱光龙(2014)指出城市群的发展带来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各类产业在城市群及周边的集聚,形成功能完善的产业链,因而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陈雁云(2016))通过对全国15个城市产业集聚与城市群耦合的面板数据分析,认为中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二、城市群与产业集聚的耦合机理
从系统动力学认知角度分析,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两个体系之间已经形成一种动态相关性。首先,随着城市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产业内边际报酬递增特性的作用,一部分产业开始在城市周围形成集聚。伴随集聚程度的加深,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企业专业化不断提升,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与规模效应又迫切需要城市相关配套服务的加强和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由此带动城市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等的扩大和完善,推动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引起区域资源要素的流入,形成区域核心城市或特大城市,其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更多产业迁入周边城市,推动周边城市的发展。由此,大城市和周边城市共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集聚特点的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越高,城市群发展就越完善,同时,完善的城市配套和基础设施也吸引更多产业来此集聚。
三、产业集聚与城市群耦合模型分析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三大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三大城市群内部产业集群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因此,选择串联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城市群,即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并假定城市群所有产业都包含在产业集群之内。由于一些县区数据较难收集,遂以省一级数据作为研究,且安徽省部分属于长三角,部分属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使数据更具代表性,特将安徽省列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来做研究。以上海、江苏、浙江的集合代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代表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四川、重庆两地区代表成渝城市群。
2.模型与指标说明
一个城市群内包含多个产业集群,一个产业集群可能同属多个城市,立足于城市群所有产业都包含在产业集群之内这一假定,若以Y代表城市群GDP,以ymn代表m城市第n个产业集群的收入,以ynm代表第n个产业在m城市的收入,則
Y=∑mnymn=∑nmynm (1)
模型(1)是用经济指标的绝对值分析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之间的构成关系,并未体现产业集群、城市群各部分对经济的影响,更未体现二者的耦合关系。下面通过收入增长率来进行相对值的分析,以期拆分城市群增长率指标。假定Pmn为m城市第n个产业集群的收入增长优势,这一优势包含三个方面,城市群增长优势、产业集群增长优势及耦合增长优势,借鉴之前所做的产业集聚度和城市群集聚度,以产业集聚度LD表示产业集群增长优势,以城市集聚度LC表示城市群增长优势,并用G代表城市群的GDP增长率,则可在城市群与产业集聚互动的微观层面上,构建可调整的多元回归模型,即
G=α×LD+β×LC+λ×LD×LC+ε (2)
(1)产业集聚
对于产业集聚的定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首先,产业集聚应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这是其空间特征;其次,是一组联系紧密、有一系列机构为依托的企业集群;最后是创新能力,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能有效促进产业创新。由此,可将产业集聚定义为:一组联系紧密、专注特定领域且在某一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能够通过竞争与合作激发产业创新的企业集群。
产业集聚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指波特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有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H指数等方法。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依据研究区域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区位熵指数来测度三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度。
区位熵指数是指在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的某一指标(从业人员数、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指标所占份额之间的比值。由于目前产业集聚以第二产业为主,因此选取第二产业作为产业集聚的代表进行分析。产业集聚指数如下:
LD=Pit/Qit/Pt/Qt(3)
其中,Pit指t时期i地区第二产业产值,Qit指t时期i地区总的产业产值,Pt指t时期全国第二产业产值,Qt指t时期全国总的产业产值。由公式可知,LD>0。当LD=1时,表明该地区第二产业呈现均匀分布,不集中也不分散于该地区;当LD>1时,该地区第二产业呈现集聚分布的状态,且值越大,集聚程越高。
表1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度
由表1数据计算各城市群产业集聚度可知,从纵向的自身发展来看,长三角第二产业经历了从集聚到分散再到集聚的过程,这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长三角城市群从产业转移到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长江中游城市群自2007年以来产业在不断发展,从2012年起,第二产业达到集聚,且集聚程度不断加深,符合长江中游城市群近年来迅猛的发展态势;成渝城市群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由分散到集聚,这与其承接产业转移,谋划产业发展新格局十分契合。
从横向的对比发展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都处于较高的阶段,相比之下,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要落后于其他城市群,这与其区位条件、生态环境、发展重点等都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发展总态势较为趋同,都在2008年有所下降,自2010年起逐步回升,2014年至今发展迅猛。
(2)城市集聚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个沿着“点—线—面—带”路径发展的动态过程,对此,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也是沿着“居民点—集聚地—城市—城市群”扩展开来。随着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涌入城市,现今大多数经济活动集聚于城市之中,甚至大城市和城市群之中。以城市集聚指数来测算城市群城市集聚程度,并进一步说明其原因。
城市集聚指数如下:
LC=Mit/Nit/Mt/Nt (4)
其中,Mit指t时期i地区城市人口,Nit指t时期i地区总人口,Mt指t时期全国城市人口,Nt指t时期全国总人口。
表2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城市集聚度
由表2数据可知,从横向时间轴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集聚度呈下降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集聚度在不断攀升。从纵向对比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集聚程度处于较高水平,且其他城市群与其差距较大,成渝城市群城市集聚程度最低。
(3)互動耦合
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构成动态耦合的发展体系。工业革命初期,生产制造产业迅速发展,聚集大量劳动力,逐渐形成城镇。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发展特性,产业不断集聚,小城镇不断壮大为中小城市。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产业内部分工逐渐明确,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化,正向的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日益显现,迫切要求城市的配套服务和政策导向,推动政府机构、教育科研、法律咨询等机构不断扩大,促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规模的扩张,加速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入,进而促使新的产业向大城市及其周边发展集聚,由此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域。区域性产业集聚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联系,随着核心城市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不断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逐渐形成产业分工明确、产业结构互通互联的城市发展集群。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相互作用发展,逐渐形成互动耦合的关系,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本文借鉴陈雁云(2011)所用模型来表示城市群与产业集聚耦合关系。
Pit=LCit×LDit(5)
其中,Pit即为t时期i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群耦合优势,LCit为t时期i地区城市集聚度,LDit为t时期i地区第二产业集聚度。Pit综合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各自发展集聚优势,形成耦合优势。因此,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群发展质量,关心产业集群发展程度,更要考虑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相互作用,发挥二者耦合互动的正向效应,降低耦合互动的负向效应。
表3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耦合指数
由表3可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耦合指数都大于1,处于耦合优势状态,其发展动力最为充足,发展前景最为广阔。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耦合指数都低于1,处于耦合劣势,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发展仍不充分。可明显看出,三者的耦合指数呈现明显的分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于最高层次,其耦合程度最好,发展最为充分。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中层阶段,耦合指数在不断攀升,发展质量越来越好。成渝城市群耦合指数最低,自2010年至今,耦合指数不断上涨。表所展现的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基本符合现实情况,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确实存在较大分异,为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认识到各个城市群发展的优劣态势,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制定高质量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各地区产业集群与城市群耦合的正向优势。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的崛起也能带动产业进一步集聚,同时,产业集聚与城市群的协调耦合对区域协调发展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城市群与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也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对此提出促进产业集聚和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从整体上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各产业的协同发展。产业形式上,依托各城市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合理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和新型服务业。产业布局上,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城市群依托城市,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将城市规划、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和产业集聚发展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城市群核心城市对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对周边的扩散效应,也要发挥乡镇特色产业,使城市群内产业集聚的发展得到城镇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及市场的支撑。
2.加强宏观调控,引导整体发展
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首要的就是建立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政府政策协调与对话协商机制,打破区域间封锁对立的状态,废除妨碍公平竞争、排斥外来产品、设置区域壁垒等分割市场的规定,以整体的规划与政策引导,促进各城市间产业集群的结构关联,为城市群和产业集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间需要通力协作,共同创建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城市群产业和项目运作的内部引导,以协调机制处理产业集群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城市群间配套服务升级,发展形成整体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群。
3.促进跨区域合作,共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各城市既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要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实现三大城市群跨区域合作,建立城市群内部跨行政区划的组织机构,统筹城市群和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围绕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共同研究和编制城市群发展规划。由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的基础和经济水平不同,三大城市群各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导致各自发展任务、目标和战略差异甚大,需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构建城市群内统一大市场,避免恶心竞争和同质化竞争,降低发展内耗。
参考文献:
[1]周圣强,朱卫平.产业集聚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率吗: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J].产业经济研究,2013,(03):12~22.
[2]樊秀峰,康晓琴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09)115~119+160.
[3]盛丹,王永进.产业集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的融资成本——来自世界银行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3,(06):85~98.
[4]崔宇明,代斌,王萍萍.城镇化、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04):54~63+127.
[5]姚作林,涂建军,牛慧敏,哈琳,李剑波.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1):82~89.
[6]黄训江.产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作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01):116~126.
[7]季书涵,朱英明,张鑫.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6,(06):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