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架起走进语文世界的“桥梁”
2019-10-21张淇妍
张淇妍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我们对于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的重视程度是最低的,但是这种没有深入到“语文精神世界”的学习犹如空中楼阁。“对话教学”正是针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所提出的。通过对话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有效对话架起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的桥梁。
【关键词】 有效对话;语文世界;桥梁
一、对话教学的简介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对话教学走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究竟什么是“对话教学”?刘庆昌先生认为:“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笔者经过阅读大量资料和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认为:“对话教学”中的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是注重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要遵循以教学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在对话的目的上也要达成一致。
二、采用对话教学的益处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为了让学生完成应试这个目标。老师也只是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不会产生任何创造性思维。“对话教学”这种新理念的实施,使学生重新产生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对话”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并且可以和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一直可以沉浸在文章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2.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都是被动接受老师对于文章的思考,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会有任何的提高。而有效对话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間。针对老师设计的对话,学生可以自己去思考问题,去探索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策略
1.把握语文对话教学的最佳时机
培根说过“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查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这告诉了我们,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如果能够选择最佳的对话时机,可以使课堂的效率变得更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帮学生建立关于文章的思路等。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的并不多,所以在学习时,面对抽象难懂的文章,会没有思路,在这时,老师就应该展开对话,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笔者在讲授《游园不值》这首南宋古诗时,发现因为古文不太容易理解,学生对学习这篇古诗时无从下手。于是便在这时与学生展开对话,与学生讨论:学生在春日时是否会出去游玩?游玩时看到美丽的景色,不能近距离观看时的心情?当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打开了,并且通过联想自己看不到美丽景色时的心情,对于文章的思路立马就有了灵感。
2.制定语文对话教学的最佳教学计划
小学的每本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内容都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同,老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固定化的对话教学模式,不但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降低课堂效率。所以,老师要考虑讲各个不同部分的内容时,设计怎样的对话内容。在教授困难程度高的课文时,老师要在此篇文章中多选对话切入点,使学生通过对话交流,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难懂知识点,指引学生在学习时顺利前行。在讲授一些文章中的主旨句时,教师也应该在此设计对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主旨。
笔者在教授《二泉映月》一文时,文中描写阿炳在听到二泉的流水声之后,拉起了二胡,二胡拉奏出来的音符诉说了很多声音,在这部分设计了对话,提问学生:这首曲子都表达了什么声音?通过这些声音他们理解的文章主旨是什么?在与同学互相讨论之后,学生都回答了自己的答案,这篇文章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对话情景
有效生动的对话情景,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到文章中。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还很小,他们的情感世界很简单,对于文章所描述的不同深意,并不能完全体会。老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等外界工具,帮助他们建立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景,帮他们架起自己与文章相连的“桥梁”。
笔者在教授《海伦·凯勒》这篇文章时,发现学生无法理解她失明的无助,所以也就无法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深意。所以笔者就让学生都蒙上了眼睛,然后完成喝水、吃饭、上厕所等这些事情。学生通过蒙上眼睛做事情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之后,都理解了海伦·凯勒的坚持不懈,并且都受到了海伦·凯勒坚持不懈的精神的鼓励,碰到困难不会再轻言放弃。
4.淡化老师的主体地位,创造平等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老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很多时候都是被动接受。“有效对话”就是要淡化老师的主体地位,让老师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面对设计的“对话”时,老师和学生都是学者的身份,都应该进行思考,而不能只有一方思考。思考过后,双方可以交流自己的思考,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意见。笔者在讲授《兵马俑》这篇课文时,设计了“看过兵马俑之后的感受?”这个问题,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每个人的感受,并且在学生表述自己感受的时候,帮助他们去转换层次感更丰富的语句去表达。
“有效对话”架起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的“桥梁”。对话式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激起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秉持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地去完善“对话教学”的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学生因此受益,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郝志斌.对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与交流的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
[2]徐云芳.浅谈有效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3[高慧珍.有效处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J].学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