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普外科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

2019-10-21刘香杰李卓王海鑫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刘香杰 李卓 王海鑫

【摘  要】目的:对普外科术后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方法:选取来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术后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支持的为观察组。对比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肛门排气、胃排空恢复及住院等时间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而言,肠外营养支持操作简便,可加快肠功能恢复,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值得重视。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肠外营养支持;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143-02

普外科手术结束后,患者通常处于应激状态,此时为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就需要比正常人高的能量。但如果机体脂肪能源不足,就会通过分解蛋白质的方式来提供能量,容易引起负氮平衡以及营养缺失等不良反应,对患者术后身体恢复造成不利影响[1]。再加上术前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了限制,因此,术后需及时对患者展开营养支持治疗。本文以我院普外科92例手术患者为例,就其术后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为我院普外科92例手术患者,入选时间为2017.5~2018.9。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其中,男、女分别有50例、42例;年龄跨度方面,最大者为72岁,最小34岁,平均(54.68±6.35)岁;疾病类型:39例为重症胰腺炎,23例胃癌,1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结肠癌,其他疾病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排除存在免疫、血液等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器官功能障碍,生存期不足半年,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等患者。基本资料对比中,两组差异不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于术后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也即手术结束后,提起患者上段空肠,在与屈氏韧带下方相距20cm处戳一个小孔,插入直径为3至5cm、长20cm的硅胶管,进行隧道包埋处理,然后从腹壁左侧引出,将肠管与腹膜固定好,并将硅胶管固定在皮肤上。倘若患者上段空肠发生病变,则可在病房下方正常处展开造口操作。采用肠内营养混悬液,经造瘘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控制热量在6至7kJ/kg范围内,氮量在0.15至0.20g/kg/d范围内,采用营养泵向患者持续、匀速输入营养液。术后第1d,持续24h向患者灌注营养素溶液,并维持灌注速度在20ml/h左右,随后以患者具体病情及耐受度为依据,对滴速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情况下,术后第2d灌注速度可增加至50ml/h,术后第3d增加值75ml/h,之后便可采取全量灌注直至正常进食。

对于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在术后第1d向患者输入能量,热量及氮量的控制标准与对照组相同,采用浓度为11.4%及8.4%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以提供患者所需氮源;控制糖脂比为1:1或3:2;采用浓度20%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确保机体的脂肪供给;根据均衡配方来配比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向患者输入上述营养液,待患者恢复进食以后,可将输入量逐渐减少。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一周的营养支持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第1d及营养支持治疗7d后的营养状态(包括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肛门排气、胃排空恢复及住院等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21.0统计学软件,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营养状态改善情况比较

营养支持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胃排空恢复及住院等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结论

普外科手术后,患者机体代谢运作所需能量是健康人群进食状态下1.28倍,为提供这些能量,需消耗大量脂肪。因此,为改善患者机体代谢及营养状态,避免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身体康复,就应做好其术后营养支持工作[2]

当前,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肠内与肠外两种方法,临床以往主要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虽然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对患者的体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操作比较复杂。而肠外营养支持操作简便,效果理想,在术中通过采取规范化的操作,不容易出现感染或血栓等不良反应。近些年来,有不少报道指出,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主要是肠、胃出现麻痹,小肠运动及吸收功能恢复的时间比较长,这也为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及条件[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状态改善情况、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在术后给予普外科手术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调节患者区域紊乱的肠道功能,加速伤口的代谢及愈合。

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后,通过对患者展开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加快其肠功能恢复,积极改善营养状态,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丹.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0):59-60.

[2]    呂岩.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113- 114.

[3]    朱建光.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治疗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 (29):117.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