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关键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研究
2019-10-21蒋冉冉
蒋冉冉
【摘 要】小学数学“关键性问题”教学,是以关键性问题驱使和推进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体验基础上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本文分析小学数学“关键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探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关键性问题;培养;数学
小学数学“关键性问题”教学,是以关键性问题推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教学活动过程。本文以《认识11~20各数》相关内容为例,来谈谈应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学习方法,联系熟悉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关键性问题的探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认识11~20各数》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第一次出现了“估计物品数量”的内容,而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那么,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得本节课扎实有效呢?
一、合理利用教材,提炼有效问题
关键性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开始,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的主要命脉,因此我们应该真正地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提炼有效问题。对于关键性问题的合理利用,是保证课堂有效实施的前提,这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一堂课犹如一个故事,应该完整还要有意义。在教学这一课时,受教材中一个练习(估计草莓有几个)的启发,笔者创设了“兔宝宝一家采草莓”的情境。情境中,首先数兔宝宝采了10个草莓,然后交代兔爸爸采了这样的两盒,接下来问兔妈妈采的比兔宝宝多但比兔爸爸少,让儿童自己猜一猜兔妈妈到底采了几个草莓,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再用数表示出来,从而认识11~19各数都有可能。这个问题是符合一年级儿童认知的心理特点的,让他們感觉亲切,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从相应的认知结构引导孩子认数,这样的处理改变了教材呈现的顺序,帮助儿童建立数的区间的认知,符合孩子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顺水推舟,有时碰到学生的生成部分很有价值,就要适当地舍弃自己的预设,教学生成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一成不变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漫无目的的满足。
对比可见,这其中能够真正“触动”学生思维的问题,在于活动中产生的冲突:“点数和有6种的可能性是否比5种的可能性大?”这一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悖,容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困惑,主动开启思维,积极投入思考。解决本课的第一个关键性问题后,学生面对眼前所见——不同的数字和出现的可能性不相等,思维的浪花再次涌动,自然而然地生成第二个关键性问题:“为什么有的可能性大,有的可能性小?”围绕着这两个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学生将充分经历猜想、试验、分析、质疑、验证的活动过程,一个感知类比合情推理局限性的完整过程。
二、精心设计问题,形成十进制概念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关键性。教师要思考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基本任务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力所能及地获得些什么呢?认数背后的支撑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将目光聚焦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安排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这一安排的背后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十进制概念。于是笔者先设计兔宝宝采的10个就是一盒,认识到10个1就是1个10。兔爸爸采了这样的两盒,就是几个10?再次强化认识到2个10就是20,初步建立概念。在认识11~19这个环节中,笔者将下一节课“数的组成”也简单的引入,并且让孩子动手摆小棒。让他们能表达出:一捆就是一个十,几个一就是几,合起来就是十几。计数单位是很抽象的知识,教学中可以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从根本上理解数的组成,真正意义上形成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认数的根本。
三、整体把握问题,培养估计意识
本课教材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在练习中却安排了许多的活动,在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感。估算教学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教材中多道习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和观察十几。在兔妈妈采的草莓的习题中,可以让学生去估一估、数一数。练习的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在观察中估计草莓的数量,然后数出草莓的数量进行比较,体会怎样合理的估计。兔妈妈采的比兔宝宝多但比兔爸爸少,让学生自己猜一猜兔妈妈到底采了几个草莓,看似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却能让儿童在认识11~19的过程显得那么灵活有趣,而且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数的区间问题。最后让学生从具象的数的认识进入到抽象的估算中,让他们的数感进一步得到锻炼,初步培养了估计的意识。
课堂只有40分钟,要提高效率,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把握好关键性问题,设计并提炼出关键性问题,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其荣,《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06).
[2]陈璐,巧设“问题串”,营造“思维场”[J].教育艺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