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性心律失常的多重危险因素及病理特征临床研究
2019-10-21任亚会
任亚会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早搏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选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确诊为心律失常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抽选同期在本院体检的无心律失常病症志愿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超声心动检查结果情况。结果:观察组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在左室收缩内径、左室舒张内径的宽度和室间隔厚、左室后壁的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搏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均属于危险因素,患者在超声心动检查下存在明显的病理特征。
关键词:危险因素;心律失常;病理特征;超声心动检查
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对于人体的心脏功能具有非常大的威胁,如果病情没得到遏制,使其进一步恶化的话,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准确的检测出该疾病,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1]。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进行对临床流行病的调查,来分析该病存在的高危因素以及探讨心脏超声检查方法对于防治该病的意义,以此来给今后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建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确诊为心律失常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抽选同期在本院体检的无心律失常病症志愿者1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在49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59.37±2.55)岁;对照组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在50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60.18±3.06)岁。组间常规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危险因素检测
将患者在空腹时体内的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空腹血糖以及甘油三酯水平作为危险因素评价指标,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C800型仪器来对患者血糖水平等进行检测,使用利德曼公司的试剂盒来对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等血脂水平进行测量。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来检测患者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使用GPO-PAP法来检测其体内的甘油三酯水平。使用GHOD-PAP法检测其体内的胆固醇水平。同时,人体的臂肱动脉压力通过台式的水银柱血压计来进行检测与记录[2]。
1.2.2测定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
检测仪器选用日立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EUB-8500。在进行检测时,让患者保持左侧卧的体位,并且将心脏探头的频率调整到2~4MHz,颈动脉血管探头的频率调整到7.5~10MHz,然后依据美国超声心动圖协会提出的检测方法来对患者进行左室后壁厚度、左室收缩末径和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左房前后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等检测工作[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早搏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情况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高脂血症113例(75.33%)、高血压122例(81.33%)、糖尿病119例(79.33%)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例(13.33%)、23例(15.33%)、25例(16.67%)(X2=116.821,X2=130.825,X2=118.002,P<0.05),提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属于早搏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
2.2对比两组超声心动数值的情况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在左室收缩内径(31.24±3.51)mm、左室舒张内径(48.81±3.34)mm和室间隔厚(9.52±1.67)mm、左室后壁的厚度(9.38±1.36)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45±3.06)mm、(42.83±3.42)mm、(7.16±0.68)mm、(7.33±0.95)mm、(t=9.968,t=15.321,t=16.030,t=15.134,P<0.05),而射血分数(55.39±6.20)%显著低于对照组(65.38±7.64)%(t=12.435,P<0.05)。
3讨论
如今,医学界对于心律失常的研究越来越透彻,对于该类疾病发病的原因、机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国外的一位名叫Philipl Podrid对学者曾经提出过:折返激动、自律性增高以及触发活动是引发心律失常的3大重要原因,同时,心律失常也受到心脏结构改变的影响,并且还有学者曾经提出过机械-电反馈学说、心脏交感神经过度再生学说等相关内容。目前,摆在各大医学界研究者面前的问题是:需要通过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进一步探究来找到不同的作用靶点[4]。根据临床对于流行病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心律失常患者身体里潜伏着的高危因素与临床对于该病患者的辅助检测结果在作为发病机制研究材料的同时,还可以为预防该病提供大量的依据。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的临床流行病调查可以有效的找出该病的高危因素,让相关人员了解到了中医里面该病的症候发布特点以及其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的病机特点。除此之外,其也证明了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等检查在诊断、治疗该疾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菀桐,朱宝琛,朱德礼,等.心安Ⅰ号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 (06):90-92+127.
[2]王青青,陈学颖,汪菁峰,等.植入较短起搏导线可行性的单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8,22 (1):48-53.
[3]陈虹心.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 (24):46-47.
[4]毛雨,陈良余.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 (0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