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编创彝族花倮舞蹈的思考
2019-10-21薛佳妮
摘要:实践中对编创彝族花倮舞蹈首先需要对该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在编创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民族特征不明显、舞蹈属性偏差等问题,其次对舞蹈“怎么跳”、“什么时候跳”、“在哪跳”、“跳什么”、“有没有道具”等问题做具体调查,资料收集、访问老艺人等一系列的工作做好后再开始编创,做到跳有所在,编有所取,演有所从,论有所归。
关键词:编创;花倮舞蹈;原生性;传统性;创新性
一、保持动作原生性
动作原生性对民间舞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必然生成、发展和成形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复制、模仿、克隆、再创造具有原生性的事物,它的存在见证民族发展的历程,具有属于该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特性。为保持动作的原生性,采风之前先要确定所看到的是否是原生态的舞蹈,确保编创者所编创舞蹈作品的地域性、民族性。现在,很多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民间舞发展商业化的同时,丢失了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价值,给观众一种错误的判断和认知,也误导了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
实地采风中有幸看到当地花倮人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形式加工的原生态舞蹈,就舞蹈动作而言,较为单一,但是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反映了本土生活,来源于平时群众的工作、生活场景。劳作场景可以使编创者编创的过程中,在保持动作原生性的基础上发展、改编、升华,运用肢体语言向观赏者直接传达花倮人真实的生活场景,易与观众产生共鸣,这也需要编创者大量搜集文字、视频等资料,确保编创的作品符合该民族的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否则出现民族特征不明显、舞蹈属性偏差等问题。可见,动作的编创首先对舞蹈动作有所认识、剖析、解读,带着对动作的这些认识、剖析、解读了解背后的民族文化,最后在编创的过程中把所掌握的知识点与编创的内容结合,既保持了动作的原生性,观赏者又仅通过动作就能感受到民族文化内涵。
二、遵守民间传统性
无论哪个民族都是由历史背景、人文习俗、民族信仰等因素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民间传统,这一传统也是经过时间的累积慢慢流传下来,其中包含该民族从古至今的生活经历、风俗习惯、人生态度等诸多方面,从中体会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性,编创者在编创作品的同时应注重民族的民间传统性。彝族花倮葫芦笙舞有一个他们自己的传说,当地花倮妇女以跳葫芦笙舞驱赶缠在身上的蛇精,也寄希望于这种方式摆脱生活中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花倮的舞蹈形态也由此产生,所以他们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十四日,作为荞菜节,舞蹈中能被人感知到的主要形态是“s”型,这也是花倮舞蹈当中最为有特点的舞蹈动律,体现花倮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花倮人原始崇拜信仰荞,关于信仰荞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荞让花倮人分清了四季,庄稼得以丰收,另一种是因为在花倮人绝望中,发现荞籽,让他们得以继续生存。花倮人还崇拜鱼,鱼在关键时刻救助了他们,因此花倮人把鱼当作神来祭拜。可以发现花倮人感激一切在困难时所救助过他们的事物,怀有感恩心也是花倮人高贵的品质之一。在编创的过程中遵循民间传统性,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获得动态层面内涵,不仅可以得到本民族的认同,还使舞蹈有“根”可寻。
三、发展舞蹈创新性
花倮支系葫芦笙舞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称为“遗产”是希望唤起人们对葫芦笙舞的保护意识,之所以呼吁大家对这份“遗产”的抢救,说明它独具魅力,有抢救的必要和救活的条件,同时也是对我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进一步探究,“遗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予抢救者继续抢救的希望,否则不管再怎么抢救也没办法使其继续生存下去,这需要花倮人对本民族文化有共同保护、发展意识。
发展舞蹈创新性首先在舞蹈语汇较为缺乏的基础上创新,如生活化动作变形、节奏和力度的变化、赋予艺术化表现形式等,都可以使舞蹈表达方式丰富起来,发展多种可能性。首先,民间艺人在舞蹈的时候动作幅度较小,表现内容较单一,编创者在编创的时候可以将动律起伏幅度放大,并加入劳作场景、生活状态、民族信仰等表现内容,再加入节奏力度的变化和身体空间、方位的处理,使花倮舞蹈丰富起来,更突出花倮舞蹈的动律特点。其次,花倮支系原生态的舞蹈队形较单调,队形基本上是以圓圈为主,演奏葫芦笙或弦子的人位于圆心,其他人围成一圈舞蹈,编创时可以将调度变得丰满一些,视觉上加强对比冲突,需要注意的是调度主要为作品服务,为作品情节发展而变化,而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盲目的进行舞台调度,这是缺乏思考的一种表现。第三,编创的过程中结合该支系的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文化信息,将舞蹈的表现赋予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从而丰富花倮艺术文化。民间舞创新是近几年较为热门的话题,发展花倮舞蹈创新性需要在具备时代性的同时又不失民族性和地域性,编创民间舞除有语汇技术的突破外,对作品的立意也有很高的要求,反应花倮人的民族信仰与精神内涵,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终达到作品主旨、花倮文化传播等的积极目的。
从花倮支系舞蹈的发展现状来看,有地方经济发展较落后、村民意识欠缺、相关机构管理有待提高等问题,对于文化既不能过分的保护,又不能放任不管,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掌握“度”,先提高本民族对本土文化的意识,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对花倮文化产生兴趣,并逐渐了解花倮文化,共同推广、宣传花倮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勇,陈义祥.寻访曼龙花倮人[J]《中国民族报》2004年07月16日第009版.
[2]高度.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作分析与编创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4~86.
[3] 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71~273.
[4]戴爱莲口述,罗斌、吴静姝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303~304页。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薛佳妮,女,(1992年出生-),汉族,山西大同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舞蹈教师。